二、林庚探索性的诗发表后,燕园学子竞相传诵、效法,成为校园文化中的时代强音
五六十年代,林庚写诗是既勤奋又很下工夫的,他仍是在殚精竭虑地探索他那独特的新格律诗九言诗、十言诗。他的《马路之歌》、《红楼》、《恋歌》、《大海》、《十月》、《会后》等篇都成了当时脍炙人口之作。比如:《马路之歌》。
这首诗在艺术形式和韵律上正是他探索的“五四体”九言诗的一个典型。因为,它正好符合林庚对新诗格律的那三点要求:含有生活语言发展中的新音组;“半逗律”;诗行可以划分为相对平衡的上下两个半段;这个节奏点保持在稳定的典型位置上。
从诗的内容看,它歌颂的是热气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他静中观动,通过对一条宽得像一条河似的马路上的喧闹、繁忙,反映了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图景。诗的调子是明朗的,昂扬的。唱着牧歌的汽车喇叭,蓝色的远山,比水还多的阳光,辽阔的天空,杨柳绿荫里的飞花,……这一连串的具象的事物,构成了繁花似锦、生机勃发的春天景象。
笔者当时正负笈燕园,我们住在靠近北大南门的24斋,墙外便是那条喧闹的马路,林先生住在燕南园的深处,与我们看见的当是同一条马路。雾蒙蒙的早晨和暮霭沉沉的黄昏时候,我们推开窗子眺望那条公路,真像是看见一条长长的河。那疾驰而过的汽车,在深夜里偶尔甩出几声喇叭鸣响,也确如木管乐器吹奏出的一声声带着草原情调的浑厚的牧歌。林先生观察、体验生活之细腻,构思之巧妙,想象力之丰富,真使我们心悦诚服,因而也就记住了这首诗。
1956年12月13日,林庚先生应邀为即将创刊的北大学生文学刊物《红楼》写了《红楼》一诗,此诗发表于1957年1月1日出版的《红楼》创刊号的首页。
红楼
红楼你响过五四的钟声
你啊是新诗摇篮旁的心
为什么今天不放声歌唱
让青年越过越觉得年青
这首只有四句的短诗,随着文学刊物《红楼》在北大和全国大学校园里的广泛流传,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出了北大乃至其他大学里的写诗热。
在20世纪后半叶,北大校园文化中至少有过两段校园诗人群体人数众多、创作繁荣、在校园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时期,一个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以文学刊物《北大诗刊》、《红楼》和“北大诗社”、“文学社”等学生社团为主要阵地所形成的校园诗人群体;一个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以《未名湖》、《启明星》、《缪斯》、《地平线》等学生文学刊物和“五四文学社”、“燕浪诗社”等学生社团以及在北大举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诗会、朗诵会为中心所形成的开一代诗风的校园诗人群体。
五六十年代的北大校园诗人群体是受到了林庚先生的直接影响,八九十年代的北大诗人群体受到的是林庚先生的间接影响,给他们更大影响的是林庚的学生谢冕、孙玉石、袁行霈、洪子诚、钱理群等人。但他们继承的均是林先生一直倡导的“少年精神”。而且,在80年代中期林先生退休之后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诗,他提出了“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这样令人振聋发聩的结论。他的这种思想会对年轻的诗作者产生积极影响的。
三、林庚的精神魅力化解为不趋时、不追风、不媚俗的北大校园文化特立风骨
北大的学子们不止一次地谈到林庚先生的潇洒风度和特立独行精神使他们倾倒,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们用“独立小桥风满袖”这句媚人的诗句来形容林先生的飘逸、洒脱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行。
北京大学网站的“校园文化”栏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北大校园里,老师是一盏盏明灯,是他们为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铸造铁打的营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是北大的主人,各地精英在北大的空气中自由呼吸、展翅翱翔,他们突破创新,碰撞出绚烂的思想火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北大校园文化生活;北大精神是神奇的,它使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自由快乐地交流,畅快淋漓地讨论,更使他们在这里水乳交融,共同进步。”这样看来,以北大精神为本质与核心的北大校园文化,是在师生的共同交流和培育中建立起来的。而以学生为主体、有教师参与所创造出的校园文化,又是除了老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成绩之外,还应包括了他的精神品格所放射出的光芒。林庚先生对北大校园文化产生的特殊影响也在于此。
他的学生们是这样描写林先生的晚年精神的:
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真不像是年逾九旬的老人。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宛如南山的青松,精神是不老的。(袁行霈:《燕南园62号》)
我们经常在燕园的林荫道上遇见林先生潇洒的身影,步履矫健,衣袂随风,恍若仙人。(谢冕:《先生本色是诗人》)
“独立小桥风满袖”,这句诗,在我心中久久地成了林庚先生的化身。
林庚先生是在对我们这些“关门弟子”讲《楚辞》时,引了这句诗的。
在溽热三伏天里,在“三教”的二楼,中文系七七、七八级都到得齐齐的,再加上研究生们。教室里坐不下了,就敞着门,大家一直坐到走廊上,挤得汗蒸雾腾。而林庚先生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长腰鹤步登上讲坛。顿时,一片清凉从天降下。(张曼菱:《北大才女·世纪末的怀念》)
正因为有林庚教授为学生做了这样清爽出尘的“定位”,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美好的精神影响,才使得北大的校园文化永远保持着“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雅品质。
四、燕南园62号:一方心灵的净土向燕园辐射,北大校园文化永不褪色
林庚先生的一生都是在大学里教书育人,静静地在诗的海洋里漂流、涵泳,他的心境永远是平和安静的。当晚年他的周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南墙外就变成了一个“白领”阶层喧闹的花花世界,就连物欲横流的浪涛都冲击到圣洁的大学校园时,他依然诗意地安居在他那已经十分老旧而且显得有些荒疏的燕南园62号小院里,过着寂寞而略显清贫的生活,而他却怡然自得地把这里看做是一片心灵的净土。这片“净土”,当然也是为许多学子所钦羡所景慕所追求的。请看: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确是远离尘嚣的。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每当我把烦恼和牢骚带进他的书斋时,他总是微笑着说:“到我这里来吧,我这里是一片净土。”(葛晓音:《钟声里的遐思——林庚先生琐记》)
正如他的精神品格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北大校园文化的高雅品质,林庚先生幽居的这一方净土,它的清幽淡雅之光与清凉素洁之气,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气场,日夜向着偌大的燕园辐射,使这里的校园文化永远保持着它的本色。
综上所述,林庚先生不仅是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为北大学子铸造了“铁打营盘”的名师,而且以他的精神品格影响着以北大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因而,他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受业于他的学子们(他们有不少已成为学界巨擘)的永远感谢,感谢他的教诲之恩,而且也为一代代沐浴在清凉舒贴的校园文化中的北大人永久地记忆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