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义乌籍文化名人陈望道先生创办了复旦大学新闻系。在他担任新闻系主任的8年间,新闻系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小系成了复旦的一个大系,名闻全国。现本报特刊发陈望道之子陈振新最近撰写的这篇回忆文章,以飨读者。
陈望道1920年来到复旦大学任教,先后为中国文学科、中文系、新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校长。期间,担任新闻系主任达8年之久,与新闻系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一
1920年9月,陈望道在中国文学科任教,开设了文法、修辞课程。1924年起,他又开设了美学、因明学和新闻学讲座等课程。1927年,望道先生任中国文学科主任以后,把原有的新闻学讲座扩充为新闻学组,特聘新闻名家讲授“新闻编辑”、“报馆组织”、“新闻采访”与“新闻学”等专业课程。因为有了这个基础,1929年复旦调整系科时,他才有可能把原来的中国文学科分成为中国文学和新闻学两个系,复旦大学从此有了新闻系。
1929年有了新闻系以后,1931年发生了一件事:那一年,复旦左派学生聚会,中文系的一位学生敲响了学校的校钟。按照规定,学生是不能随意敲响校钟的,为此校长决定开除这位学生,要时任中文系主任的陈望道签署,望道先生为了保护这位左派学生,没有签字。为此惹恼了学校当局,他不得不在那一年离开了复旦。
从1931年离开复旦到1941年再回到复旦,差不多有10年时间,在此期间,望道先生办《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主编《妇女评论》,创办《太白》杂志,开《大江书铺》,办《大江月刊》,同时出版《修辞学发凡》、《因明学》、《望道文辑》等著作,从事的仍是与新闻及其出版息息相关的事业。
二
1938年抗战爆发后,复旦迁校至四川重庆北碚。1940年,望道先生从上海经香港辗转到重庆,回到了设在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1941年9月起,他被任命为新闻系代理主任,第二年9月任新闻系主任,直到1950年7月辞去这个职务。在他担任新闻系主任的8年时间里,新闻系有了很大的发展。
出任新闻系主任后,望道先生首先提出了“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办系方针和“好学力行”的系铭。为了实现“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办系方针,他还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他十分注重实用而又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的原则。他把《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采访》、《评论练习》等15门课程定为必修课,另外又确定了把《第二外国语》、《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新闻文学研究》、《摄影》等18门课程定为一般选修课。在聘用师资方面,除邀请有办报经历的人作专职教师、邀请新闻名家作兼职教师外,还经常请于右任、邵力子、叶楚伧、王芸生等知名人士来校作短期讲课,做专题报告,开座谈会等。望道先生自己除了开《中国修辞研究》课外,还讲授新闻专业课《评论练习》,他提出新闻评论写作必须“有胆有识”。陈望道鼓励学生坚持真理,有胆有识,学有专长。
陈望道在录用人才时别具一格,一旦录取后则对学生要求严格。他要求学生去人多的地方(如茶馆等)历练写作;要求学生随时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历练敏感。有这样一件事,1944年复旦大学在重庆招生,湖南青年张啸虎报考新闻系,他数学考了零分,但两篇作文(一篇白话文,一篇文言文)都考了一百分。作文能考到一百分,在复旦大学的考试史上是从来没有的。按照规定,主科只要有一门吃了“零分”,就不能录取。时任新闻系主任的陈望道认为一个投考新闻系的学生,一枝笔能这样棒,应该破格录取。经过他力争,终于打破常规,这位同学被破格录取了。这件事传开后,颇为轰动。还有一次,上课后陈望道不急着上课却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同学们回答,他问:“哪一位同学能告诉我,我们每天来上课要经过的那座桥,两边的护拦杆有几根?”同学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陈望道严肃地说:我们作为未来的新闻人,要随时注意身边的事情,要有敏感性。
陈望道还十分注意培养新闻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解决学生实习困难,陈望道恢复了在上海时原有的复新通讯社,并自任社长,每周五出版油印稿一次,免费提供重庆各大报社使用,油印稿全由学生自己编辑。他还鼓励学生办壁报,这是一种实习性质的刊物,当时新闻系所办的壁报有《自由导报》、《夏坝风》等30多种。他还在新闻系提议创办了一个“新闻晚会”,这个新闻晚会每周一次,以讨论时事、进行学术研究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晚会上,学生轮流做主席,不但练习口才,还要能控制会场,更要能出讨论的题目。晚会的主题事关国家前途,有“新闻与政治”、“我们的出路何在”等。据统计,晚会前后举办过100多次,陈望道常去参加,周谷城、邵力子都参加过,重庆记者也常来。由于影响很大,引起复旦校方的担心,陈望道却说:出了事情,我负责!新闻系成了当时复旦民主力量最强的一个系。
为了使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更能学以致用,陈望道于1944年开始募集资金创办当时中国高校的第一座新闻馆。为了筹集资金,在炎热的夏天,他中午常以烧饼充饥,他说:这既经济了时间,也经济了钱。1945年4月5日,他亲自募捐筹建的新闻馆终于落成。大学里建立新闻馆,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界的广泛赞许和热烈祝贺。学生们利用新闻馆的设备,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这里成了全校进步师生争取自由的活动场所,成了复旦的“延安”。
在陈望道的主持下,复旦新闻系蒸蒸日上,名闻全国。1941年,报考新闻系的学生为32人,仅占了那一年报考复旦大学学生数497人的6.4%;当年新闻系录取15人,也就是说,每两人中就能录取一人。办学4年后的1945年,报考新闻系的学生增为479人,占了那一年报考复旦大学学生数2133人的22.4%;而当年新闻系仅录取17人,也就是说,每28人中才能录取一人。
三
1945年抗战胜利后,望道先生随复旦大学回到上海,继续担任新闻系主任。
1945年回到上海以后,新闻系的房子坐落在现今复旦大学望道路最西端的小桥流水景区,那座小楼仍叫新闻馆。因为每周的“新闻晚会”和经常举行的左派学生聚会,新闻馆前面的那块空地,人们称它为复旦的民主广场。在1945年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的那段日子里,陈望道始终与新闻系的左派学生站在一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对新闻系仍是十分关心。他亲自出面邀请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恽逸群出任新闻系主任,邀请大公报王芸生、文汇报徐铸成等新闻名家到新闻系讲课。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有关部门准备停办复旦大学新闻系。与复旦新闻系同样有名的燕京大学新闻系并入北京大学后,也没有办新闻系,只是在中文系中设置了一个编辑专业。望道先生得知上海市高教局以苏联只有党校才能办新闻系为由要停办复旦新闻系后,两次专程上北京,先找到教育部,教育部说没有办法,他又去找周恩来总理。总理请示毛泽东主席后,毛泽东说:“既然陈望道要办,就让他办。”这样复旦新闻系才得以保留下来,成了全国新闻院系中历史最悠久、惟一薪火不断的一个院系。
在今天复旦新闻学院前面的草坪上,有一座陈望道的半身铜像,就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这位复旦新闻系的实际创始人,永永远远地纪念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