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国栋同志诞辰100周年,上海市委举办纪念座谈会,邀请我出席和发言,使我深为感激。下面,我就自己知道和经历的往事作一个发言,以缅怀敬爱的陈国栋同志。
我父亲朱理治是陈国栋同志的入党介绍人。1930年,他在上海从事地下党活动时,与战友发起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简称“社研”),并担任第二任会长和党团书记。通过“社研”,他开辟了党在上海民用无线电台和国际无线电台的工作,吸引那里的进步青年组织公开的读书会和半公开的“社研”分会,陈国栋同志便是参加“社研”分会的一名积极分子。1931年10月,他经我父亲介绍加入了共青团,成为电台团支部的第一批成员,以后又于1932年春天转为中共党员。当时他已是电台的高级职员,月薪140块大洋,生活非常优裕。我父亲留下的那个年代的唯一一张照片,身上穿的西装便是向他借的。可见,陈国栋同志走上革命道路,并非生活所迫,而是出于救国救民的强烈使命感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唯其如此,更为难能可贵,更能显示共产党人追求真理、舍身忘己的崇高精神。我认为,他的这种精神尤其值得后人,特别是今天的年轻人学习。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担任陈云同志秘书,与陈国栋同志也有过工作上的接触。那时,陈云同志刚刚忙完第二次国民经济调整的工作,把注意力转到中青年干部的提拔培养上。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便开始强调这个问题,但动静一直不大。为此,陈云同志很是着急,于1981年5月写了一篇题为《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的文稿。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央于同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开过后,把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留下,专题讨论陈云同志的意见。会上,小平、陈云同志就这个问题都讲了话。1982年春天,陈云同志到杭州休养时,让我给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陈国栋同志打电话,约他来杭州一谈。国栋同志于4月21日到后,陈云同志用两个上午同他作了一次长谈,中心议题就是上海市要大胆选拔中青年干部,市级班子里不仅要有50岁左右的人,还要有40岁左右的人,特别是要有40岁以下的人;不仅要有第二梯队,还要有第三梯队。他说,只有这样,干部交接班才能稳定地进行,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造反起家的、帮派思想严重的、打砸抢的“三种人”,今后才闹不起大乱子。陈国栋同志表示,回到上海后,一定和市委领导同志一起,认真落实陈云同志的指示。那一年,陈云同志77岁,陈国栋同志71岁。他们这种为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殚精竭虑、运筹帷幄的精神,至今回想起来,仍然令我感佩不已。
1983年春天,我再次陪陈云同志到杭州休养。陈国栋同志给我打电话,说经过一年的努力,已从基层选拔了18位年纪轻、有专业知识、政治思想好的干部,进入市一级领导班子,希望陈云同志能到上海来亲自见一见。我向陈云同志作了汇报,他欣然同意。于是,在5月返回北京途中,他特意路过上海,亲切接见了他们。记得那天,由陈国栋和胡立教、汪道涵等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带到陈云同志住地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一共有10位,其中包括吴邦国、黄菊等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同志。陈云同志见了他们非常高兴,跟大家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这一天距离国栋同志到杭州与陈云同志谈话,刚巧一年零一个月,由此也可看出他和上海市委在贯彻陈云同志指示上的态度之坚决、行动之迅速。
据我所知,当年在省级领导班子中一下子充实这么多中青年干部的,上海还是第一家。后来,邓小平、李先念同志来上海视察时,也都接见过这批中青年领导干部。所以,我认为这件事可以看作是陈云同志在亲自为全党树立一个大胆选拔中青年干部的样板,也是陈国栋等市委老领导在陈云同志推动下,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组织路线和上海市级领导班子新老交替而作出的一个突出贡献。它对于推动全党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由于我父亲和陈国栋同志是老战友,我在学生时代就多次到过国栋同志的家。他和沈阿姨平易近人、生活俭朴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晚辈,我们对国栋同志最好的纪念,莫过于继承、发扬他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忠于祖国忠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沿着他们的足迹不断前进,为把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而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