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人物回忆
翦伯赞对中国新史学的贡献(节选)
发布时间: 2011-05-17    作者:张传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05-03
  字体:(     ) 关闭窗口

  翦伯赞著作等身,共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专著和论文集十余种,共约四百万字。其中名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一、二两卷,《中国史论集》一、二两辑,《历史问题论丛》等。所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中外历史年表》以及众多的其他著作尚不在内。翦伯赞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史学成就占主要地位。

  中国旧的传统史学是在封建时代产生的,为当时的封建地主及其统治者所需要,其基本内容和体系,是王朝兴衰史或王朝某些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史。此种史学可称之为封建史学。有人斥之为“帝王家谱”,过甚其词。民国初年,史学为之一变,“新史学”一词屡见于报端。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学者从欧美、日本等国引进了资产阶级的研究方法,并作出了不少成绩。可是,论著的主要内容仍为王朝兴衰史或政治事件史,略有文化思想杂于其间。其写作方法仍为史料排队,此种史学可称之为资产阶级史学。翦伯赞为之开拓、建立的新史学与此不同,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

  此新史学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中外关系,以及重要人物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进而探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特点。翦伯赞在“中国社会史论战”中所发表的论文都属于此类。

  翦伯赞的新史学体系最早体现在他于抗日战争时期所著《中国史纲》中。以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夏代为原始社会,商代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为封建领主制度,称“初期封建社会”;第二阶段从秦汉到清朝中英鸦片战争以前,为封建地主制度,又分为“中期封建社会”和“后期封建社会”两个小的阶段;鸦片战争之后,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翦伯赞为建立这样一个新的史学体系,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于对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资料之研究,以批判的、革命的态度进入了史学的深层。

  司马迁曾说:“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史记·三代世表·序》翦伯赞对这些远古文化遗产还是十分珍视的。他在审慎地利用古代文献的同时,又大胆地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及民俗学等资料,并使之互相印证、结合。他说,辨伪学的发展,“中国文献上的古史资料便获得一些订正”。金石学的发展,“中国的古史始得上溯于两周之世”。商代器物和甲骨文字的发现与研究,“中国的古史始得上溯于殷商之世”。新石器文化之发现,“中国的古史始得上溯于传说中之夏代,乃至尧、舜、禹及神农、黄帝之世”。猿人化石及旧石器文化之发现,“中国古史遂有上溯至中国历史之出发点的可能”。

  上述情况都在《中国史纲》第一卷中体现了出来。他在该书《序》中说:“这本书,我虽不敢说它已经把殷周及其以前的古史,从神话的霉锈中洗刷出来,但至少它已使这一段古史,显出了它本来的面目。一言以蔽之,从神的历史还原为人的历史。”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应当重视理论,只有资产阶级史学家才重视史料。翦伯赞坚决反对这种错误论调。他说:“我们和资产阶级的区别,不是谁要史料,谁不要史料,即不是史料占有问题,而是站在什么立场,用什么观点、方法来分析史料的问题。”(《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三辑)

  翦伯赞为在我国长期地、大规模地、有组织地搜集、发掘、整理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倡议、创办了两个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一是1952年创办的“考古专业”,设在北大历史系;一是1959年创办的“古典文献专业”,设在北大中文系。北大考古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学里的第一个考古专业。

  1998414,北京大学为配合百年校庆,举办了盛大的翦伯赞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教授在大会上发表演说。他说,翦先生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前期,坚决地批判极“左”思潮,“是一次有代表性的双重意义的抗争。一是思想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反对破坏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抗争;二是政治上坚持实事求是,抵制‘左’的错误路线的抗争。表面上它只是个人或少数人支持的行动,实际上它反映的是相当范围众多人的认识、愿望和要求。从今天来看,它的政治意义远重于思想理论意义”(刘大年:《历史学的变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1. 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唯物史观史学
    2. 名家风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