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人物回忆
忆姚雪垠:“四人帮”时代敢给毛主席写信要求出书
发布时间: 2010-10-15    作者:李荣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10-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因为在文学编辑室工作的缘故,与姚雪垠先生的接触慢慢多了起来。

  那个年代,出版社常常组织看一些内部电影。有一次,我去给姚老送票,在三里屯住所又见到了目光炯炯的姚老。他见我对他的卡片柜很好奇,便拉开一个小抽屉让我看了看说:“这个柜子我是从不示人的。”他有些动情地告诉我,这里有几万张卡片,是他几十年研究明史的心血,也是他为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所做的艰辛准备;其中也包括为写反映太平天国历史小说《天京悲剧》准备的几千张卡片。他说,写历史小说,不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就会陷入胡编滥造;更何况是要把《李自成》写成一部明末清初的社会百科全书呢!他满怀关爱地嘱咐我:不管当编辑,还是将来搞文学创作,做卡片都是很好的积累学问的方法,不要学“文革”以来“假、大、空”的文风!说到“文革”年代的文风,姚老便有些激动。正是姚老的嘱咐,让我也开始了漫长的做卡片、做摘记、写日记的习惯,甚至连剪报都做成了卡片的形式呢!

  还有一次对话也是让我终生难忘的。随着《李自成》第二卷的轰动和第三卷的出版,社会上对《李自成》的评价百花齐放。在绝大多数肯定的声音中,也有不少不同的声音。出于对姚雪垠先生的敬佩与关注,我常常找一些相关报刊阅读。我发现姚雪垠先生写文章或接受采访来答辩、商榷一些历史问题越来越多。我心里疑惑:以他古稀之年,把时间都花费在争论上,《李自成》第四、五卷,还有《天京悲剧》,能写完吗?

  有一次,姚雪垠先生到出版社来,因为熟了,我就很直率地提出我的疑惑。姚老笑起来,闪着光芒的双眼似乎看透了我:“哈哈,你是在说我耐不得寂寞吧?”看来姚老还记得几年前他曾跟我说过的话。姚老很认真地告诉我:他不是在浪费时间,是在向史学界多年存在的不正学风开战。他是要把一个已经写入历史教科书里的错误观点改正过来。我问他是什么错误观点,他说,你们历史课上都在讲“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吧?这就是错误观点。其实,农民起义充其量就是改朝换代的工具而已,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那天姚老谈兴很高,跟我讲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破坏性、悲剧性。还告诉我,他写《李自成》和未来还要写的《天京悲剧》,就是要用农民起义的事实证明他的观点。这让我深深感到,姚老不仅是个小说家,他首先是个历史学家,而且是有独立见解的历史学家。

  每次见到姚老,我都会有很多的收获。这是那些年心中很兴奋的一件事。1984年我调到作家出版社,与姚老见面交谈的机会就很少了。但他的公子姚海天调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后,我们曾同事了好几年呢!

  2005年的一天晚上,姚海天给我打来一个电话,他告诉我,他母亲昨天去世了,后天上午准备在八宝山举行一个家庭式的简单告别仪式。他说我是他家老朋友了,跟他母亲也熟,所以请我参加。在八宝山小告别室里,海天突然提出让我主持告别仪式,因为他为母亲准备了一篇悼词。我想,这也许是我能为姚老夫妇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听着海天声泪俱下的悼词,姚雪垠先生夫人王梅彩那慈祥的音容笑貌又回到我的眼前。她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妇女,伴着姚雪垠先生走过了极不普通的一生。战争年代,姚老为进步文学奋斗,她伴在姚老身边共渡艰难岁月;到了晚年,姚老为了抢时间尽早完成《李自成》的写作,她又担起了录音、打字的工作……人们记住了文坛有一位著名作家姚雪垠,但人们也同样忘不了他身后有一位伴他一生的了不起的女性——王梅彩。 

    1. 姚雪垠靠什么写成《李自成》
    2. 姚雪垠“叫阵”到“郭”门
    3. 陈建功谈姚雪垠:真正的文学永不退场
    4. 从毛主席的五篇文章谈学哲学
    5. 我看到的毛主席的衣食住行
    6. 胡乔木与毛主席的结缘
    7. 追忆毛主席接见留苏学生
    8. 杨尚昆:对毛主席的几点回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