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人物回忆
我参与处理的一起涉外空难事件
发布时间: 2010-04-23    作者:康冀民    来源:《百年潮》 2010-04-2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下午3点,当飞机即将起飞之际,气象台报告说:长江上空一带又有雷阵雨。为安全起见,我们推迟了起飞。但气象警报迟迟未解除,我们只好绕道飞行,从南京往西飞经合肥、郑州到北京。飞机到达北京西郊机场时,夜幕已降临。

飞机停稳后,我看见已有许多人在停机坪等候。我一下飞机就看见我们单位的领导和许多同志,还有蒙古大使及其他单位的人。他们在我们去南京期间做了许多工作,已在机场候机楼旁的露天地上布置好了追悼会场,在会场前方搭了一个架子,架子上方有一条黑白相间写着遇难者名字的横幅。两口棺木从飞机上运下来整齐地摆放在横幅前下方,两侧放着蒙古驻华使馆、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委、民航总局和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单位送的花圈。遣悼会肃穆、简短,但在那种条件下已算很隆重了。追悼会一结束,我们就到另一房间开会。有关领导事前已商议好,明天(即出事后第三天)派专机将棺木运到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同时派有关官员护棺,亲自向蒙方和遇难者家属介绍有关空难情况和善后工作情况。中国派出的官员有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陆明谷、民航总局马处长和我,在这一天内有关单位已把我们三人的护照都办好了。民航总局可能从经济角度考虑,让我们三人同两尸棺同乘一架专机到乌兰巴托。对此,我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我们护送的人与尸棺同机抵达乌兰巴托不妥,这样的话我们根本来不及事先当面向蒙方和遇难者家属介绍情况,再说我们的专机到达,对方是先迎接我们,还是先接棺木迎尸呢?这一意见迅速报告给上级领导,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廖承志知道后指出:“这样安排让活人和死人同机赴蒙,不妥。”于是,中国民航总局又派出一架专机,让我们护送的人乘专机先行,运棺木的专机隔30分钟再起飞,先后分别到达乌兰巴托机场。

护棺赴蒙

第二天要出国了,但我还没有出国穿的服装。那时,在国内都穿中山装,西装很贵,干部工资买不起,所以因公出国,国家都发制装费,用来买西装等衣物。当时北京只有一个综合百货公司,就是1955年建成的王府井北京百货大楼,出国制装买衣服都在那里。会议一结束,我们单位的领导就让人陪我去买衣服,司机拉着我们直奔北京百货大楼。百货大楼晚上9点关门,我们到那里时早已关门了。可第二天上午我就要出国,等不到它开门我就要走了。我们只好敲开门,向值班经理讲明情况。值班经理一听有紧急出国任务,马上说:“好,好,好!跟我来。”我从挂着的西服中选了一套驼色的西装,一件浅天蓝色的衬衣,一条紫红色.的领带。

飞机出事的第3天上午10点,我们离开北京。这是—个晴朗的日子,飞机顺利到达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这天蒙古有关人员和遇难者家属早早就在机场等候。我一下飞机就看见穿着蓝色蒙古袍的蒙古妇女,其中有一位还抱着一个2岁多的孩子,在这一群人中显得格外显眼,想必就是遇难记者的家属。我们下了飞机,同迎接我们的蒙古朋友一起到候机厅,在那里介绍了飞机遇雷雨遭不幸的经过以及在中国善后处理的情况。他们静静地听着,很悲痛,但没有人大声地哭泣。半个多小时后,另一架专机到达。棺木卸下后,我们和死难者家属、蒙方有关单位的官员,以及中国驻蒙古大使馆的外交官一起迎灵,并护送到乌兰巴托大学内—个大厅。这个大厅已布置好了灵堂。首先由蒙古的法医开棺验尸,大家都静静地站着注视法医的一举一动,探着身子观看棺木内的情况。虽然时间很短,但好像过了很久。最后,法医宣布:“死者是遭雷击身亡,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出雷击所烧的斑痕。”随后在这个大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我们代表中国政府向死难者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真理报》遇难记者的妻子抱着孩子说:“感谢蒙古政府的亲切关怀,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朋友那么及时周全地处理这一意外的事件,当我的孩子长大以后,我要让他继承父业,做新闻记者,继续报道,为蒙中友谊作出贡献!”现在距该次空难的时间已过了半个多世纪,但我一想起当年这一空难,这位妇女的话就会清晰地回响在我耳边。这是多么大度、坚强的妻子和母亲,她把悲痛化做前进的动力。追悼会后,蒙古政府将两名遇难记者按烈士待遇,把遗体安放在革命公墓。公墓在乌兰巴托市郊,我们又乘车前往墓地,在哀乐声中安放、掩埋棺木。

当天晚上,乌兰巴托市政府举行了宴会,感谢中国政府,感谢我们三位护送人员。那几天,一件事接一件事,几乎没睡什么觉,也顾不上疲劳,此时才感觉到特别困乏。

到蒙古的第二天上午,蒙方安排蒙古《真理报》一位负责人陪同我们到乌兰巴托远郊参观大草原。在一望无际绿油油的大草原上,蓝天白云下,一群群牛羊和马儿闲散地在吃草。走进一排排白色圆形的蒙古包内,牧民们很热情地拿出他们自制的马奶茶、小羔羊肉、点心等招待我们。这次参观了解了蒙古牧民的生活,也深深体会到蒙古人民的豪爽热隋。

下午,蒙古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索苏尔巴拉木接见了我们,感谢中国政府对这一突发事件的重视和所做的圆满的善后工作,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中蒙两国文化交流合作。

这次突发事件,蒙方对中国政府周到的善后工作感到非常满意和感谢,他们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对蒙古人民的真诚友谊。在处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中,我虽然在第一线,但也深深体会到我们有关部门领导对外事工作的重视,我们机关的其他同志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是大家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才使得这一起空难事件中遇难外宾的善后处理工作圆满完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