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武汉的饮食总是平淡的几小盘菜,有时留人吃饭,把菜的分量加大一些。他喜欢吃沙湖盐蛋、清蒸武昌鱼、红烧肉,还有青菜和辣椒。毛主席几十年如一日,平时吃饭简简单单,朴素如常,寄希望带头将我们执政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保持和发扬下去。
笔者:毛泽东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给全党树立了一个榜样,您可以讲一讲毛泽东的工作作风吗?
李尔重:好的。毛主席这个人没有架子,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他是全国的最高领导者, 见他的人无形中有一种压力,然而他最善于给人“松绑”,营造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各种各样的调查研究和座谈会能够不断深入。
1955年12月,毛主席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征询农业十七条的意见》,路过湖北召开了一次省地县部分干部座谈会。那一次毛主席也是乘专列来的。听说路过郑州也特别邀集有关干部征求了意见。记得是12月23日清晨,天还没有大亮,毛主席专列到达汉口大智门车站。 湖北省武汉市主要领导王任重、张体学、宋侃夫和我在车站迎接毛主席,紧接着在汉口武汉市委五号楼招待所会议室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有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省长张体学、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宋侃夫,以及荆州、孝感、襄樊、黄冈地委书记孟筱澎、王家吉、 赵修、姜一等人。毛主席一走进会议室,与会者全体起立。王任重逐一介绍参加会议的人员,当介绍到宋侃夫时,毛主席反宾为主,说宋侃夫在长征时曾是张国焘的机要秘书。张国焘另立中央,宋侃夫立即报告了中央。主席幽默地说:“他那时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场的人都笑 了。会议室里洋溢着温暖如春的气氛。
毛主席开门见山话归正题:“我来和你们座谈,搞点调查研究,请教‘农业发展十七条’ 行不行?想听听同志们的意见。”王任重首先向主席汇报了湖北农业生产发展、互助合作、农业基础建设、技术改革等方面的情况,结合“十七条”讲到一些问题。主席听了高兴地说: “很好。请在座的同志接着发言,有什么讲什么。”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了意见。毛主席最后说:“制定政策、计划,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正确的方针政策,来源于正确地分析形势和调查研究,只有真正了解农业问题的实际,才能准确地制定出农业发展纲要,起到动员群众、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目的。”
笔者:在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召开过各种类型的调研座谈会,都是很有特点和榜样力量的。毛主席常常为地县干部汇报时的紧张“松绑”。您见过毛主席在调研中为普通百姓紧张的心情“松绑”的事吗?
李尔重:我讲一个亲眼所见的事情。1956 年初夏,毛主席来武汉,想了解基层商业公私合营后的情况,提出找个基层职工谈谈。武汉市委安排了一位由模范售货员提拔为基层党支部的女书记向主席汇报。那个售货员在主席面前很紧张,连眼皮都不敢抬,上来就盯着写好的稿子念。没念几句,毛主席便提问题:“站柜台,一天要接待多少顾客?腿站得发酸吧?”一句话把女支书逗笑了。当她说一天要接待几十或上百顾客时,毛主席又说:“这可不得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我这个主席可应付不了。”毛主席诙谐的言语使心里很紧张的女支书在不知不觉中完全放松,她情不自禁地与毛主席叙起家常,把稿子丢掉了。毛主席就是从这种拉家常的谈话中,获得了许多基层最真实的、没有经过各级领导“处理”的第一手材料。
笔者:毛主席调查研究是无所不在、比较深入的,主要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他是以普通劳动者的平等身份提出问题的。可以这样认识吗?
李尔重:这仅仅是其一。毛主席喜欢抓主动权,对调查研究也是如此。调研的主动权是 什么呢?据我接触到的情况看,毛主席听汇报,没有一次站在“被告”的地位,任凭汇报人滔滔不绝地汇报。他听汇报很认真,不断思考对方的原意,不断地提出问题。他提问题也是认真的,不懂就是不懂,从不装懂,不怕降低身份,提出各种问题。记得他到武钢视察时,站在炼钢高炉跟前,问高炉工人:高炉容积有多大?多长时间出一次铁?一天出多少吨?什么叫灰口铁?什么叫白口铁?实际上他把自己放到了小学生的位置上。领导人不以领导者自居,以小学生的身份和心境去调查研究,能了解和掌握的情况真实性和价值都提高了多少倍。
笔者:谢老,毛主席历次到武汉都是您负责保卫工作。毛主席到武汉第一次横渡长江是1956年吗?
谢滋群:是。在我当年的工作记录本上记载是1956年5月31日,那一年全国三大改造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形势一片大好。毛主席一行在广州开会时,随行人员打电话到武汉说毛主席要游长江。那时候,很少有人在长江游泳。中央指示省委尽量设法劝说主席不要冒这个风险,并与湖北省委研究了七八条理由,比如长江有血吸虫、有旋涡、有扬子鳄、有污染等,劝毛主席不要在长江游泳。但是毛主席坚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一向主张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锻炼,也主张在江河湖海的大风大浪中游泳。所以,省市领导作了两手准备。如果毛主席一定要在长江游泳,首先要摸清长江的水情。罗瑞卿事先派人到长江试游。记得到长江试游的有一个很英俊的小伙子叫孙勇,游泳技术很好。被训练队的同志们尊称为”浪里白条”。他提前到达武汉挑选了一批驻汉部队和公安部门中会游泳的年轻人,组织了一个训练队,天天在长江里滚打,准备毛主席非要在长江游泳时,起到护卫作用。王任重当时也带头和训练队一起下长江试游。
5月31日上午8时,毛主席专机到达武汉,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等人早已在机场等候。那一次由我负责组织保卫工作。毛主席一下飞机舷梯,王任重赶紧迎上去。毛主席兴致勃勃地一挥手:“先去游水!”王任重说:不慌。他向毛主席汇报了情况并提出“最好不游”的意见,毛主席笑了:“你们游过了?”答:“游过了。” 问:“没有淹死人吧?”答:“没有。”问:“没有碰上鳄鱼吧?”答:“没有。”毛主席大手一挥:“既然如此,那就游吧。”
上午8点多钟,毛主席谈笑风生登上武康轮,与船长、工友们一一亲切握手,上船巡看正在施工的武汉长江大桥,专程听取了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长达三个小时的汇报,中午在船上吃午餐,主菜就是武昌鱼。“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下午2点,毛主席在武昌桥头长江大桥8号桥墩旁下水。当时气温20度,凉气袭人,洪峰汹涌。然而主席很轻松。省委、市委领导同志,保卫人员、随从干部和船工们,既紧张又兴奋。毛主席以他独特的游泳姿势,在水上破浪前行,保卫人员紧紧地围绕着他。站在船上的陈再道看到毛主席这样康泰自如,高兴得跳进了长江游了起来。但他的游泳本领很一般,连喝了几口江水,保卫人员忙着把他救上了船。毛主席望见这种情景,说了声:“陈再道打仗行,打水不行。”风趣得很。
那天毛主席在长江中游了两小时零三分钟,大约28华里。
笔者:从毛主席第一次横渡长江的细节里,当年武汉地区领导干部感悟到什么?
谢滋群:首先是大无畏的挑战精神和探索精神,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当年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的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中国几千年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土改分田地,组织互助组农业合作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农民组织起来。
再一个就是作为领导干部,随时随地深入调研的作风。那次毛主席到武汉只有一天时间, 但他要求游泳和同大桥工程局领导的交谈调研同时进行。在调查时毛主席问得很仔细,一项工作能谈三个小时,如果是平时不认真工作的人,是无法向毛主席汇报的。这种汇报是书面准备不了的。毛主席不爱听书面发言,喜欢找基层同志随意调查,这一点对武汉地区的领导干部触动很大。当年武汉市委领导到基层调研,一般都是带一个秘书直接下去,一个个找人谈话,一谈都是一两个小时,没有前呼后拥、走马观花的现象。
那天毛主席游完泳上武康轮后,笑着说:“给我一个馒头吃,还可以游两个小时。”毛主席在甲板上会见十几位省、市领导后,便坐在藤椅上,召呼秘书林克教他学英语。我在一旁, 清楚地听见毛主席问:为什么Nationl既当民族的又当国家讲?我后来看到毛主席当年在武汉写的《游泳》词“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联系到毛主席在船上提出的问题,我想,毛主席第一次横渡长江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