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其他国家领导人生平与思想研究
陈则磊:威武不屈 有勇有谋——陈毅的外交风采
发布时间: 2012-02-03    作者:陈则磊    来源:党史文汇 2011-09-03
  字体:(     ) 关闭窗口

   震撼世界的记者招待会

   1965929,在越南战争可能扩大化的国际背景下,陈毅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举世瞩目的大型记者招待会。近300名中外记者出席了招待会,世界各大媒体都翘首以待,等候着陈毅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发布对当前国际局势的看法。

   当日下午3点,陈毅自信从容地步入了会场。在表达了对各国记者来华采访的欢迎之后,他话锋一转,幽默地说:“各国记者阁下可要警惕呀!你们到中国来,存在着被洗一次脑筋的危险。”此语引起了全场记者会心的笑声,因为“洗脑”是当时某些西方报刊攻击中国时的常用词语。陈毅此语既含有反讽的意味,又有活跃现场气氛的效果。

   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美国在越南南方的兵力增加到13万,并在战场上使用了各种新武器,你对这种做法有何评价?”陈毅旗帜鲜明地回答道:“越南人民能打败美帝国主义,这一点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前些时候,有个法国朋友告诉我,美国的力量还没有使用完。我说,你这话也有道理,但是,越南人民的力量也还没有使用完,全世界人民的力量也还没有使用完,阁下为什么只看到美国的力量呢?”

   接着,日本记者针对李宗仁回国一事向陈毅提出了关于国共第三次合作可能性的问题,陈毅的回答意味深长:“新中国就是以共产党为首的包括八个民主党派合作的局面。我们欢迎李宗仁先生参加这个合作,我们也欢迎蒋介石、蒋经国能像李宗仁先生这样参加这个合作,欢迎台湾省和台湾的任何个人和集团回到祖国的怀抱,参加这个合作。”

   随后,当记者问及中国对美国发出“将越南战争升级”的威胁的态度时,陈毅的回答句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战斗中,愿意作出一切必要的牺牲!今天美国是否要同中国进行大战,这要由美国总统和五角大楼来决定。对于美帝国主义,我们不存在任何幻想。为了反对美国侵略,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让印度反动派、英帝国主义者、日本军国主义者也跟他们一起来吧,让现代修正主义者也在北面配合他们吧,最后我们还是会胜利的。究竟是美帝国主义灭亡,还是全世界人民灭亡?肯定是美帝国主义灭亡、全世界人民大翻身。中国有一句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如果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大陆,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来打败它。那时,战争就没有界线了。界线是美国打破的,不是中国打破的。我们愿意遵守界线,而美国却恣意打破界限,横冲直撞。打败了美帝之后,在全世界真正结束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时代就会到来。世界真正变为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大家庭的美好前景,一定要到来。为这个伟大目的,中国准备做出一切必要的牺牲。”

   陈毅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坚强决心,以及有信心、有能力粉碎一切侵略的大无畏气概,他的讲话坦率而且有力,毫无一般外交辞令的模糊与修饰,至今读起来仍令人热血沸腾。有外国媒体评价陈毅的发言产生了“巨大而逼人的力量”,它清楚地“表明中国要坚决走自己的路”。值得一提的是,在长达14年的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陆军从未敢跨过北纬17度线一步

    1. 陈毅和他的“五万言报告书”
    2. 我们看重的是老百姓的评价——访陈毅元帅之子陈丹淮将军
    3.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由来
    4.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
    5. 谈陈毅坚持党性原则
    6. 叱咤国际风云 建树外交伟业——论陈毅同志对中国外交的历史性贡献
    7. 1949年10月,斩断伸向新中国的魔爪
    8. 陈毅同志在复旦大学一次令人难忘的讲话
    9. 陈毅礼贤下士搞统战:给傅作义让房 为荣毅仁拉票
    10. 陈毅的棋盘人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