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日内瓦会议:尽显外交家风采
1961年5月,陈毅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关于老挝问题的扩大的日内瓦会议。这是陈毅第一次单独率团代表中国出席重要的国际会议。西方舆论这样描述初入日内瓦万国宫的陈毅:“共产党中国外长陈毅穿着资本主义式的西装,戴着轻毡帽,来到了日内瓦”,“和以前完全不同,做出愉快的姿态,拍拍美国人、英国人的肩膀,说些笑话,采取了开朗的、有信心的、应付自如的态度,宣传着他们有人情味的一面”。
在1954年举行的关于朝鲜问题、印度支那(以下简称“印支”)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以其出色的外交技巧,促使会议就印支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通过了《最后宣言》。然而,美国代表却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并在此后利用各种手段,插手印支事务,破坏协议的执行,直至出兵入侵印支。美国还策动老挝右派两次推翻其联合政府,导致该国陷入全面内战。1961年中、苏、美、越等14国首脑开会就是为了和平解决老挝问题。
陈毅多次参与中国最高领导层对印支问题的研究,深知全力支持印支三国抗美斗争的必要性。临行前,陈毅对与会各方的情况作了深入地分析,提出要对美国以外其他西方国家和所有中立国多做工作,争取同他们一起达成协议,迫使美国接受。中央讨论并同意了这一方案。中国参加会议的目标是:争取在1954年日内瓦协议的原则基础上,达成新的保证尊重老挝独立和中立的国际协议。
1961年5月10日,陈毅一行抵达日内瓦后,被告知会议延期了,原因是美国以未收到国际委员会核实老挝停火的报告为由,拒绝出席会议。各国代表团足足等了两天,报告总算送到,但美国又节外生枝,说老挝左派力量代表无权出席会议。陈毅当机立断,决定在中国领事馆召开记者招待会,谴责美方破坏会议的行径。此举使中国代表团先声夺人,掌握了会议的主动权。5月16日,老挝左派力量代表抵达日内瓦,会议正式开幕。
陈毅在开幕会议的讲话中阐明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和主张,指出老挝的内部问题必须而且只能由老挝人民自己解决;要创造必要的国际条件,使老挝人民真正能够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实现自己解决内部事务的愿望。
第二天,各国报纸纷纷对陈毅的发言进行评论,认为它是“积极的”、“得体的”、“和解的”。美国代表腊斯克则在第二天的发言中打出“中立定义”这张牌,其实质就是要实现与美国结盟的老挝右派上台当政。陈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第二次发言中引用杜勒斯过去说过的“中立是不道德”的名言回敬腊斯克,指出腊斯克的中立定义实质还是干涉与侵略,“如果这也叫中立的话,那只能是一种强加于人的不道德的中立。”最终,腊斯克的“中立定义”甚至没有得到英国、法国的支持。在与陈毅的较量中,腊斯克再次落败。
然而,腊斯克并不想就此罢休。他提出在老挝“发展有效的国际监督机构”,这个国际监督机构可以自由往来老挝全国各地,而无需取得老挝任何全国性或地方性文武官员的同意;它还可以裁编老挝的军队。同时,腊斯克还主张对老挝的经济技术援助由这一地区的中立国家来管理。陈毅敏锐地指出:美国设想的这种国际监督机构,是要把老挝置于国际共管之下,而不是在尊重老挝独立的基础上维护老挝的中立。在讨论国际监督机构的职权时,必须尊重老挝的独立和主权。对于腊斯克提出的“中立国家”的问题,陈毅明确表示:老挝行使主权、独立自主地接受外援的问题,应根据主权独立和平等的原则由老挝王国政府同有关国家进行双边协商,而不应由任何国际机构来管理。
会议期间,在紧张激烈的外交谈判之余,陈毅结识了大量朋友,扩大了中国的影响。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霍姆与陈毅多次互访、晤谈,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既有共同点也有分歧。陈毅在日内瓦结交的朋友还有很多,例如,他与英国代表团代理团长麦克唐纳谈文学、鸟类和陶器,与英籍女作家韩素音谈四川老家,与印度外长梅农共品中国佳肴。美国《先驱论坛报》记者沃尔德评论说:“英国代表们发现他(指陈毅)比许多苏联官员要通人情,他的收获是得到尊重。”
6月初,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举行会议,日内瓦会议暂时休会。许多国家关注着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会谈结果。陈毅表明了中国的态度,他指出,美苏改善关系并非坏事,只要真正有利于建立和平的国际环境有何不可?问题在于不能把老挝作为大国交易中的筹码,任意摆布,老挝人民的命运应由老挝人民自己决定。与此同时,陈毅在休会期间力争主动,广泛开展各种会外活动,积极促成老挝富马、苏发努冯和文翁三位亲王在瑞士的成功会晤,并就老挝内部问题达成了原则协议。
会议恢复后,美国又抛出一个新的草案,要设立“国际监督委员会”来全面管制老挝的外交、内政、军事、经济。陈毅在会议发言中揭露这是“利用保护之名,实行强占之实”。他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总结归纳了开会以来各代表中所有可取意见,列出了四个方面的共同点,表现出了灵活应变的策略及平等协商的精神,从而一扫会议多日来停滞、悲观的气氛。
至此,会议开始对协议具体条款进行谈判。陈毅请示中央之后,决定暂离日内瓦回国,将代表团工作留给副外长章汉夫及部长助理乔冠华处理。临行前,陈毅参加了一次富马亲王和苏发努冯亲王举行的鸡尾酒会,遇见了美国代表团代理团长哈里曼。哈里曼对中国非常熟悉,早在三四十年代,年轻的哈里曼就随家人到过中国,甚至在中美尖锐对峙的1959年,哈里曼还申请访华。此次来到日内瓦,他先与王炳南大使搭话,又让夫人与中国女工作人员搭话,最后由加拿大代表朗宁介绍,主动向陈毅伸出右手。两只手刚一握住,记者们便纷纷抢下这一有历史意义的镜头。巴黎《快报周刊》评论认为:“美国政治家主动和中国政治家握了手,这是多年来破天荒的第一次。”这表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在发生变化,美国不能再漠视新中国的存在了。
1962年的7月,陈毅重返日内瓦会议。在陈毅离会期间,会议断断续续,经过激烈的谈判和反复协商,曾在1961年12月18日达成了协议,但1961年底美国破坏协议,又策动右派发起进攻。老挝人民武装在军事上特别是南塔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右派重回三亲王会议,并于1962年6月11日达成了停火协议。7月21日,第二次日内瓦会议达成协议,一致通过了《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和《关于老挝中立宣言的议定书》。
对于会议成功的意义,陈毅在签字仪式前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作出了三点评价:其一,证明大国干涉老挝遭到了失败;其二,证明一个国家的命运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决定;其三,证明尖锐复杂的国际争端是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的。在场的代表们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