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其他国家领导人生平与思想研究
李富春与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
发布时间: 2011-01-08    作者:    来源:《钟山风雨》 2011-01-08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整顿建议到六字方针

  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时,1960年已近过半,国民经济暴露出了更多问题,与此同时中苏两党和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6月下旬,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布加勒斯特召开,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策划几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横加指责。鉴于这种情况,中共中央于7月至8月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国际形势,同时也讨论国内经济问题,安排和落实国民经济计划

  7月18日,李富春就国内经济问题在会上作了报告,沿着之前的思路,对调整国民经济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明确起来。关于国内任务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具体政策,他提出了重要意见,其中对扭转当时严峻局势最有意义的是经济工作要以农业为中心和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李富春指出,以农业为中心必然会带动工业的发展,我们在一个时期内对农业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够,对农业有点盲目乐观,放松了农业生产。不抓农业、不支援农业,工业也上不去。所以以农业为基础,工农业并举,确实要贯彻到实际工作中间去。他还特别提出加强企业管理的问题,并郑重建议:从下一年起年度计划只搞一本账,只搞一个计划,不搞第二本账。所谓几本账是指国家制定计划时,对有些产量定下几个指标,完成计划中低的指标后,再向高的指标努力。几本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容易使人好高骛远,不顾客观条件片面地求大、求快。取消“两本账”的做法,也就遏止了高指标的滋长和蔓延。

  在此次会议期间中央召开的各工业部长和各省市委工业书记会议上,针对有些人对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还犹疑不决、不太情愿的情况,李富春一改平素的风格,口气异常严厉地讲了话。他严肃告诫道:“削基建、保生产,削劳动力、保农业不要再犹豫动摇,不要再讨价还价。基本建设你们各省、各市、各部门有什么意见就砍,砍错了再说,现在砍比不砍好。有的项目是省委书记亲自抓的,砍不砍?我说,一样砍。你抓得不对,更要砍。你的计划是中央批准的,是不是要削减?中央批准的也要削减。应该砍就砍,没有二话可讲,要有这个精神。”李富春在这次讲话中明确宣布:明年在这样的基础上,必须贯穿全国一盘棋、一本账。他对遏止经济恶化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李富春的意见得到了中央工作会议的赞成。他和薄一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联名提交的《关于1960年第三季度工业交通生产中的主要措施的报告》也通过了会议讨论。报告提出:为了扭转第二季度以来主要产品产量下降的局面,解决生产组织不力、企业管理工作松懈和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物资使用分散的问题,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决削基建、保生产,集中力量把钢、铁、煤、运输的生产促进上去,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加强企业管理。会议通过的两个文件《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和《关于开展以保粮、保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要求把加强农业生产和压缩基本建设战线作为当前的迫切任务,要求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和钢铁生产。

  就在这次会议期间,李富春提出了整顿工业企业的建议和“整顿、巩固、提高”六字方针。工业交通企业自“大跃进”以来管理散乱,制度废弛,产品及服务质量下降。针对这种状况,李富春提出要对工业企业和工业生产进行“整顿、巩固、提高”,可以说这些意见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最初建议。他提出的六字方针是后来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雏形。

  非常遗憾的是,就在会议进行过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了。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决定召回专家,并撕毁经援合同,此举引起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又不冷静地提出要炼“争气钢”,要在当年炼出2000万吨,提前实现钢产量赶上英国的目标。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李富春以及持有同样观点的人就调整经济工作的方针问题进行深一步的思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