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贵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研究和阐发马克思主义的重心,转向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宣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可贵探索。他写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实践论〉解说》与《〈矛盾论〉解说》,成为毛泽东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名篇。在两书中,李达通过对《实践论》与《矛盾论》的逐段解读,对文本的基本思想、重点和难点进行了细致讲解和清楚说明。
李达解读工作的一个特点,是重视从哲学史入手来讲解和说明文本。如对《实践论》开篇所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李达在讲解中,即以费尔巴哈作为马克思以前唯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其唯物论及其实践观进行了重点论析,指出尽管费尔巴哈也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但由于他只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因此他主张的只是抽象的自然主义的实践观,并不能真正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性。这就把《实践论》的这一论断,通过哲学史的说明而具体化了,使之易于了解和把握。
李达解读工作的又一个特点,是注意引入实际事例来讲解和说明文本。这些事例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的复杂斗争,也有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活中所出现的典型事例。如对《实践论》中“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一段,他举了马恒昌生产小组和李顺达领导西沟村农业生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对《实践论》中关于“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论述,他举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郭忠田英雄排战胜美军的例子来进行阐发。通过这些实际事例,李达拉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民众现实生活的距离,搭建起彼此往来、相互沟通的桥梁。
对于李达的这些工作,毛泽东曾予以高度赞扬:“这个《解说》极好,对于用通俗的言语宣传唯物论有很大的作用……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通俗宣传,过去做得太少,而这是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希望你多多写些文章。”
李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留下的这些思想足迹,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启迪今人。总结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推进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正是对这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最好纪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李达生平与著述
李达,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0月2日生,字永锡,号鹤鸣,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思想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卓越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和法学家。
五四运动时期李达在日本留学,开始撰写介绍科学社会主义与欧洲工人运动的文章。1920年8月归国,在上海与陈独秀筹建中国共产党,主编《共产党》月刊,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1921年具体筹备并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同年翻译出版《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等书。1922年底应毛泽东邀请,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后在湖南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1926年出版哲学著作《现代社会学》。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险恶环境中,他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成为卓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29年出版《中国产业革命概观》,30年代又陆续出版《社会学大纲》、《经济学大纲》等,产生广泛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历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被推选为第一任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曾当选为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著述主要有《〈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和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