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其他国家领导人生平与思想研究
宋美龄与宋庆龄政治殊途中的世纪亲情
发布时间: 2010-08-10    作者:尚明轩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8-17
  字体:(     ) 关闭窗口


                           

  回眸宋美龄与宋庆龄跨世纪姐妹亲情的起伏跌宕发展过程,透过凸显出来的现象,联系时代大背景,令人会对曾发生过的这一人为悲剧产生诸多感触和遐想。
  首先,宋氏姐妹这两位近代中国伟大女性的命运大有差异。凭借她们所具有的优异于常人的主客观条件,都完全可以大展鸿图,有所作为。宋庆龄紧紧跟随时代潮流,成为近代中国最有个人特点的杰出政治活动家,又是国际知名的为人类和平、进步与友谊而热诚奋斗的战士,受到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层次的国家、地区及民族的人们的广泛赞颂。而宋美龄在漫长的宁静中,为中国社会、政治诸方面做了许多有影响的补救工作,但她的人生道路却坎坷艰辛,最后造成自我流放老死异国他乡的境地。
  一个人的命运与其所在民族、国家和时代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个人阻挡不了民族国家的意志和追求,阻挡不了时代的演进与时势的变化。孙中山的名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无论个人本身有多大的力量和能耐,有多少超人的优越条件,只有服膺了民族意志和追求,只有顺应了时代的演进和潮流,才会有辉煌的命运和前程。宋美龄并没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将自己的命运完全系在蒋介石那条坚持“剿共”和内战的逆时代潮流的道路上,也就把自己置于一个无所作为又无可奈何的地步。她的蹇运就在于此。这不能不令人扼腕,也给人以借鉴。
  其次,宋美龄和宋庆龄“姐妹情”的长期分裂与隔离,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它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这种分裂与隔离,是她们人生道路的不幸,是一场生活悲剧,同时也反映着我们国家民族的大不幸,反映着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崎岖艰辛。生离死别本是人情之常,是人生的大事。但是,拘于政治歧途造成天各一方,“政见胜关山,割断姐妹情”,导致长达33年之久的分离与隔绝,并终生难谋一面,既让人感到被迫背离人情之常的残酷为史所罕见,也绝非仅有的个别情况。在那个历史的特殊时代中,与她们相同或相似的事情,应该尚有成千上万之多。究其缘由,则出于1949年之后,党派纷争和政治分歧使海峡两岸处于敌对状态,互不往来。国家的不统一,人为的隔绝,造成中国人民同胞骨肉之间父母、兄弟、夫妻、姐妹等等亲属“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彼此都隔海相望的终生遗憾。
  我们的国家自秦统一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唯独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孤悬海外。近60年来,海峡两岸爱国人士都为台湾的地位和祖国统一而担忧。当前,两岸出现了松动的可喜现象,都希望能尽快“三通”与互相交往,得到互利双赢。唯有少数“台独”分子仍在策划台湾独立,企图永远分裂祖国。面对这样的形势,宋氏姐妹亲情悲剧的教训更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目前中国人民在新世纪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追求,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面对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我们不能不从宋美龄和宋庆龄亲情悲剧中汲取教训。察古知今,鉴往知来。只要两岸同胞继承和发扬爱国革命传统,紧密携手合作,力批“台独”,共同奋斗,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会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1. 海峡两岸“政冷经热”现象分析
    2. 近20年海峡两岸关于中美建交前美台关系研究述评
    3. 海峡两岸携手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4. 海峡两岸“三通”政策——从博弈到共识
    5. 2010年海峡两岸海上联合搜救演练在厦金海域启动
    6. 第五届“海峡两岸青年联欢节·河南行”活动举行
    7. 第九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在北京启动
    8. 两岸开放人民币现钞清算
    9.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业务性商谈达成一致
    10. 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开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