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其他国家领导人生平与思想研究
庐山会议51年:九大元帅当年如何看待彭德怀
发布时间: 2010-07-02    作者:李 实    来源:《文史精华》 2010-07-02
  字体:(     ) 关闭窗口

  7月11日至15日,彭德怀的“万言书”不是头脑一时发热写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但是“神仙会”的和谐氛围只维持了很短一段时间,彭德怀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据随彭一起上山的军事参谋王承光回忆:“约过一周,彭总的情绪发生了明显变化,说笑少了,参加小组会也少了,不时闷着头在走廊上来回走动。一天下午,他说,这几天小组会实在没有味道,我不想去了。老总问我,这几天会议简报你都看了没有?我说都看了,他说,我在小组会上讲了一些意见,简报都没有登,简报上也看不到。显得很不高兴。”原来,工作人员在整理简报时,出于好意,将彭德怀在小组会上发言中最尖锐的、直接涉及毛泽东的词句删掉了。

  7月11日下午,会议秘书处关于会议将于15日如期结束的通知,增加了彭德怀要把自己的意见尽快在下山之前反映上去的急切心情。7月12日中午,彭德怀即同随行参谋王承光谈:“这次会议开了十多天,味道不大。小组会上尽谈些一般性问题,听不到思想性问题。我在西北小组讲了一点,简报上还没有看到,恐怕还不会引起大家注意。去年大跃进的经验很丰富,发生问题不少,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在这次会议上到现在还没有人讲这个问题。我有些问题又不好在小组会上讲,想给主席写封信,让主席讲一下才有作用。”王承光觉得很突然,于是临时找了几条理由来搪塞一下彭德怀:写信不如同主席面谈好,过一阵再写,或者把秘书调来一起研究后再写。但是,彭德怀都没有接受,坚持要给毛泽东写信。

  彭德怀虽然准备写信给毛泽东,但经过考虑,又觉此信不好写,还是当面谈谈算了。于是,7月12日下午,他来到毛泽东的住处——蒋介石、宋美龄住过的美庐——180号别墅,想当面向毛泽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可是不巧,警卫人员告诉他,主席刚刚睡觉,彭德怀只好悻悻而归。二人面谈的机会就这样失掉了。

  面谈不成,就只能写信了。从毛泽东住处回来后,彭德怀就一直在考虑如何写这封信。7月13日中午,彭德怀就把拟好的简单提纲交给王承光,并由他口述了要写的具体内容,王承光笔录加以整理,总共谈了约1个小时。7月14日,彭德怀详细修改了王承光整理出来的信稿。对于估计成绩和分析缺点的内容作了较多的补充,文字上也有许多改动,然后把信稿交给王承光重新抄正,下午又亲自审阅签署,令王承光直接送给毛泽东的秘书。傍晚时分,王承光以电话联系后,当面将信交给了毛泽东的秘书高智。

  彭德怀的这封信后来虽然被称为“万言书”,但实际上只有3000来字。信的框架是这样的:开头——“这次庐山会议是很重要的。我在西北小组有几次插话,在小组会上还没有讲完的一些意见,特写给你作参考。”正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1958年大跃进的成绩是肯定无疑的”,第二部分讲“如何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结尾——“正如主席在这次会议中所指示的:‘成绩伟大,问题很多,经验丰富,前途光明。’主动在我,全党团结起来,艰苦奋斗,继续跃进的条件是存在的。”

  关于这封信,彭德怀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为什么要写这封信?据《彭德怀自述》记载,是因为“我当时对那些‘左’的现象是非常忧虑的。我认为当时那些问题如果得不到纠正,计划工作迎头赶不上去,势必要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我想,这些问题如果由我在会议上提出来,会引起某些人的思想混乱,如果是由主席再重新提一提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这些问题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纠正”。

  为什么是他写?据《庐山风云:1959年庐山会议简史》中记载:“(彭德怀)表达了对中央政治局常委之间不能自由交换意见的忧虑。他说刘少奇当了国家主席后不好说话了,周恩来、陈云犯了错误不好说话,朱德看问题不够清楚不便讲话,林彪长期没管事,情况不熟,邓小平也不便讲话。还说,他是政治局中还可以同毛泽东讲讲话的。”

  这封信怎么写?彭德怀说:“信的内容,就按主席讲的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这个精神写。”对于信中提出的那些问题,彭德怀是经过反复斟酌的,如提不提“左”的错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所出现的问题是不是“具有政治性的”等等。彭德怀说:“不明确讲出来就说不清问题,讲了可能会刺伤一些人。”

  这封信带来的后果会是什么?据《彭德怀年谱》记载:7月15日晚饭后,彭德怀问王承光,毛泽东是否看到了那封信,并对毛泽东看信后的处理作了几个估计:“主席可能找去谈一谈;也许会找常委同志先研究一下;主席也可能要印发大会,如果印发就会伤一些人,不过印发也好,会刺激各地(领导人)作点检讨。”7月16日,毛泽东加了“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题名印发,可能没有超出他估计的结果,彭德怀看到后只说了一句:“怎么给加了这么个名字!”也没有往深里去想。 

    1. 彭德怀与解放军军衔
    2.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上毛泽东万言书全文
    3. 庐山会议
    4. 回忆:张闻天从出使苏联到庐山会议之后
    5. 有关1961年庐山会议的几个观点评析
    6. 7月2日
    7. “朱可夫事件”的涟漪
    8. 机要参谋回忆:随彭德怀在朝鲜战场
    9. 彭德怀如何深入农家搞调研
    10. 彭德怀冤案平反始末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