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10日,彭德怀未写“万言书”以前,元帅们相处得十分和谐,观点也比较相近
8位元帅上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朱德最早,6月30日与刘少奇一起上山;彭德怀、贺龙6月29日下午从北京出发,乘火车到达武汉,然后换乘轮船,于7月1日早晨到庐山;聂荣臻也是这一天,和周恩来一起上山的;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等人是为参加八届八中全会,于7月下旬上山的。
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开幕。会议原计划从7月2日开始,至15日结束。主要议题是总结经验,继续纠正会议之前已经开始纠正的错误,讨论下半年和以后4年的经济工作任务。出席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一些部委的负责人等,共69人。
7月3日上午,与会人员分成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6个组,分别举行小组会议(西南组因人未到齐,未开会),讨论毛泽东提出的19个问题。在讨论中,对“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和目前形势,出现了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左”的倾向仍是主要的,要继续反“左”纠“左”;另一种认为,形势很好,成绩伟大,不能泼冷水。彭德怀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西北工作时间较长,对西北情况比较熟悉,故被分在西北组。受毛泽东表示愿意多听反对意见的鼓舞,彭德怀从7月3日到10日的8天时间内,在小组会上一连作了7次发言或插话。
这些发言或插话,后来在批判彭德怀时被整理印发出来。这些零碎的发言,谈了一些情况和问题,有的措辞较严厉。特别是关于反“左”、反对个人崇拜的问题,彭德怀提出了8条全局性的、尖锐的意见:
一、人民公社办早了一些,高级社的优越性刚发挥,就公社化,而且没有经过试验,如果试验上一年半年再搞,就好了。
二、北戴河会议以后,搞了个“左”的东西:“全民办钢铁”这个口号究竟对不对?
三、“全民办工业”,限额以下搞了1.3万多个,现在怎么办?
四、每个协作区、省要搞个工业系统,这不是一两个五年计划能办到的事情。
五、我们党内总是“左”的难纠正,右的比较好纠正。“左”的一来,压倒一切,许多人不敢讲话。
六、成绩是伟大的,缺点是一个短时间(9至11月)发生的,而影响则不止3个月。
七、换来的经验教训是宝贵的,人人有责,人人有一份,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我也有一份,至少当时没有反对。
八、现在不是党委的集体领导作决定,而是个人决定;第一书记决定的算,第二书记决定的就不算。不建立集体威信,只建立个人威信,是很不正常的,是危险的。
客观地说,彭德怀的上述发言和插话,锋芒毕露,言辞尖锐,但是,这些意见在当时却是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以朱德的发言为例:7月6日,在中南组会上,朱德对农村办食堂提出了批评。他说:“食堂存在一部分,全垮了也不见得是坏事。”并提出“家庭制度要巩固起来。原则上回到家庭过日子”,“食堂办不起来不要硬办,回家好”,等等。因此,在彭德怀写那封被称为“万言书”的信之前,会议开得还是比较轻松的,的确有会前定的“神仙会”的气氛,大家心情舒畅。7月7日早晨,彭德怀在去会议室的路上,相继遇到朱德、贺龙、聂荣臻等人,相互之间一一打招呼,互致问候,还开了些轻松的玩笑,而后向各自所在的小组走去。会议之暇,元帅们之间或互相拜访串门,或结伴出游,或作诗填词:朱德作诗一首,聂荣臻、贺龙两次结伴游览了庐山名胜,彭德怀不仅游览了含鄱口、仙人洞等景点,有时还同警卫参谋景希珍下上两盘棋,颇有休假的味道。
林彪语录:相信党,相信毛主席,增强党性,把相信自己减少些。政治上不再搞另一套,自以为有正确东西。只有中央和毛主席一套正确,用这一套正确指导革命。抛掉个人过分自信,抛掉个人英雄主义。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别人谁也不要想当英雄。你我离得远得很,不要打这个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