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温家宝总理就新华网播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中的岩石学分类不科学问题致信新华网予以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10月13日新华网)
客观地评价说,温总理文中的“错误”并无大碍。其一,温总理并非地质专家,对岩石分类不可能完全准确无误;其二,温总理这是在听课后的即席发言,没有佐证有关的专业资料,出现专业上的小差错在所难免。
相信,对如此细微的小问题,读者不会在意,既使是专家也不会去较真,然总理却抱十分严谨、认真的态度,郑重其事地迅速予以更正。这种实事求是精神,彰显了总理求真务实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也反映出了总理强烈的责任意识。
事实上,多年来,无论是在治学上还是在对待民生民利问题上,温总理一直以严肃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对待“细小”的事情。群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总理事事牵挂、件件关心。他倚着车门与司机聊民情、站在收粮仓口帮粮农数钱、踏着泞泥进灾民家察看粮缸,一件件、一桩桩,很普通、很平凡,却无不展现出了总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道德情怀。在对待“小”事上,温总理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治学如此,治国、治家更是如此。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无足轻重的小现象,往往会引发量的积累和质的裂变而后患无穷。譬如有些官员习惯于在群众面前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群众往往会嗤之以鼻;有些官员下基层常兴师动众、蜻蜒点水,群众敬而远之。诸如此类,表面看只是作风问题,却直接关乎着事业的成败兴衰,关乎着民心大事。
再譬如还有些官员在处理群众矛盾和面对群众利益诉求时,就因为忽视了群众的个体利益,或对苗头性、倾向性的小问题漠然视之,既不善于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也不习惯于从小事着手融洽干群关系,更不屑于满足群众最基本的利益需求,结果导致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群众利益无小事,其实,认真地抓好了群众的一件件小事,任何大事都可迎刃而解。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个不值一提的小问题,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品性和情操。“细微处见精神”、“细微处见真知”。无疑,温总理关注“细微”,重视“细微”是一面镜子,不断地校正着我们的言行和思维,鞭策着我们为民服务当从“小”事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