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党的历届领导成员都异常重视、反复强调的。但是,像薄一波这样自身具有长达80多年坎坷奋斗历程、曾参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指导过全国党史工作,并撰写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党史著作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则是党内绝无仅有的。薄一波对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指导与贡献,是留给史学工作者的一份珍贵纪念。
一
薄一波参与对党史工作的指导,是在他担任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史学领域重现勃勃生机:十年浩劫造成的历史错案被拨乱反正;诸多历史事件、人物被重新评价;濒于失散的史料被挖掘整理。但是,前所未有的繁荣,也带来诸多需要指导、审批、管理的问题。为此,1988年3月,中央选出几位有资历、有经验、有造诣的领导同志,将1982年成立的党史工作小组改为主管全国党史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由杨尚昆挂帅任组长,当年已整整80岁的薄一波受命就任副组长。这时,薄一波已完成中央委托的十三大人事安排等紧张繁重工作,因此得以把大量精力转入到对全国党史工作的关注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上。
薄一波对党史工作提出过重要的定位性指导意见。全国党史工作部门负责人会议,是每年一度的对全国各级党史部门传达中央精神、统一认识、制订原则、下达任务的重要会议。薄一波对这样的“定向会”很重视,曾数次亲自与会,或写出书面讲话。在首届会议上,他就传达了1988年8月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的精神,对中央书记处批准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三卷本这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具体指示:“写出一部正式的、好的、真实的中共党史,对于教育今人和后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不能再拖了”【薄一波:《在全国党史工作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1990年3月8日)】。他指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等中央专职部门集中力量,通力合作,并要求全国各级党史工作部门、研究机构及各地档案馆大力配合与协作。后来,他又对各级党史部门提出要求:“对征集到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鉴别,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判断”,“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史实资料收集、核实、研究工作,把撰写这部巨著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完成”【薄一波:《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上的书面讲话》(1997年10月27日)】。薄一波的讲话,代表党中央强调了写出党史“正本”的重要性、紧迫性,这是鼓舞党史工作者士气的精神动力,也是鞭策各级党史部门集思广益、联合攻关的动员令。
怎样才能写出传世信史?薄一波提倡要实事求是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他说:“党史著作影响大,要求高,更要强调科学性和严肃性。历史和事实,就是历史和事实。只有‘求实’才能‘存真’。”“写历史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事实。古代赞誉良史‘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讲的也是一个实字。”【薄一波:《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上的书面讲话》(1997年10月27日)。】他的话一语中的,揭示了史学研究之真谛:只有遵循历史事实、追求历史真理,才能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写出有价值、推不倒、能流传的信史,使其真正起到史鉴资政作用。这些,是对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关键性指导意见。
薄一波对中央史学研究机构进行过许多直接指导和帮助: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组建、人事安排、科研指导思想、工作人员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都曾得到薄一波的关心、批示,连久拖不成的新办公大楼的兴建,也是在薄老亲自关心、过问下才得以批准;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国国史研究工作的当代中国研究所是在陈云、薄一波、胡乔木等老同志大力提倡、呼吁,并以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向中央建议后成立的;为改善党史研究条件,薄一波亲自与中央档案馆馆长谈话,指示如何有计划、有领导地开放党的历史档案;薄一波还多次接见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等部门的领导和研究人员,听取他们的汇报,回答、解决有关问题,而且经常把他对一些亲历事件的认识评价、他了解的中央领导层一些大事的历史原委向他们详尽阐述。
在就任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近20年间,薄一波参加了涉及党史、国史的不胜枚举的具体工作:不论是指导工作、召开会议、参加座谈、发表讲话,还是撰写文章、接受采访、参加纪念活动、题写书序贺辞碑文……无论事情大小,凡他认为责任所在,都会欣然允诺、勉力完成。仅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中共党史研究》杂志为例,薄一波去世后,杂志社同志以缅怀的心情悉数创刊以来薄老发表的各类文章、致辞,竟达16篇之多,是中央领导同志在这份刊物上刊出文章最多的一位。这也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出薄一波对党史研究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薄一波对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重视,还体现在他自1982年起主持前后两届中央顾问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中。10年间,薄一波不仅亲自倡议和主持了中顾委召开的纪念一二?九运动50周年座谈会等宣传党史、弘扬革命传统的活动,还积极贯彻中顾委主任邓小平、陈云的指示,大力提倡、多次动员那些曾在中国革命、建设历程中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们以各种方式,或写回忆录,或开座谈会,或与党史研究、资料征集部门联系,“本着对党、对后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抓紧时间,把自己亲身经历过和知道的史实,像春蚕吐丝一样,赶快吐出来,这是留给后代的重要遗产”【薄一波:《在中顾委常委会议上的发言》(1983年7月14日)】。据1984年统计,在中顾委成立后仅两年时间内,中顾委委员们撰写的各种回忆录和党史资料就达400多篇。1987年,第一届中顾委在5年期满向党的十三大所作工作报告中总结说:“五年间,委员们写的几百篇纪念和回忆文章,颂扬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功勋和已故战友的重要贡献;几千万字的党史著述和学术著述,不乏严谨之作。”在一代革命元老纷纷辞世的今天,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的记载、抢救,对于深入、科学地进行党史、国史、军史研究,对于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是多么弥足珍贵!这些,与薄一波对老同志写史记传的重视、动员,以及他亲自撰写党史著述的示范作用不无关系。
要知道,上述所有工作,包括薄一波晚年所致力于撰写党史著述的繁重工作,都是在他耄耋之年完成的。1992年中顾委解散之前,薄一波要处理中顾委日常事务,按中央规定出席中央政治局等高层会议,参与重大事情的讨论;在很长时间内,他还先后担任着七八个诸如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等著名政治、经济、文体机构和协会的名誉主席、会长。八九十岁高龄的薄一波,在担负这些工作的同时,还如此关注、重视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这使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同志对党的事业笃行不倦的责任与至诚。
二
薄一波对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重视,不仅仅停留在他对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动员、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他亲历亲为,对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他撰写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以下简称《回顾》)、《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领袖元帅与战友》等著述,把历史档案、个人回忆、事件评价有机结合,真实反映了党的领导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奋斗和探索,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极为宝贵的史料。他在回顾历史时所作的深刻思考与评说,更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是对史学工作者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重要启示。
薄一波的相关著述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明确的目的性
“劫余留铁笔 白首写苍生”。薄一波晚年的这两句话贴切地反映出他在度过漫长的革命生涯,历尽“文革”浩劫后的所念、所思、所为。自1925年入党,在长达81年的奋斗经历中,薄一波成长成熟的过程与党的成长成熟的历史相互交织、深深契合。即便身处逆境———在国民党牢狱度过5年监禁生涯,在1953年财经会议上受到错误批评,尤其是在“文革”中蒙受冤屈、身陷囹圄长达12年,遭遇妻亡子散的刻骨铭心之痛,薄一波也从不以一己荣辱得失为念,毫未丧失对党对事业的坚定信念。相反,特殊的坎坷经历,更加促使他考虑如何实事求是地、理性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避免悲剧重演。他说:“个人的遭遇可置而不论,沉痛的教训却不容漠然视之。我以为,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和思索写出来,作为后人之殷鉴,对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应该是有助益的”【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前言),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回顾过去,意在前瞻”【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30页】。
薄一波撰写《回顾》的时候,正值国内外局势并不平静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时薄一波虽已退出一线,但仍在深入思考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攸关的问题。他认为,应接受中外历史上朝代更迭、政权兴衰、政党消亡的教训。他在各种场合多次说过这个道理:“中国有句古语‘思往事以知来者’。不了解自身的过去,就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也难以探索未来。”【薄一波:《在全国党史工作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1990年3月8日)】 “不了解历史的人们必重蹈覆辙。”【薄一波:《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1991年5月10日)。】晚年的薄一波有着深深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总结经验教训留之后人,使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当成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觉得,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如实地写出来,留给今人和后人去探讨,是我的责任”【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序言》】,“是历史留给我的最后一件大事”【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前言)】。他所记叙的对往事的回顾与思考,就是一位与党荣辱与共、矢志不移的老战士在有生之年对党最后的真诚奉献。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治史,忠实于历史真相
这是薄一波著述中最难能可贵之处。他认为:“写历史,要实事求是。历史就是历史,不要把一时一地的现象看成是历史。写历史不允许写假的历史,写出来的东西要经得起检验。要对党和对人民负责任。”【薄一波:《在山西新军史料征集指导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6年11月20—22日)】薄一波提倡要实事求是、科学公正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表现在:
不回避重大的历史问题、难题。《回顾》一书涉及了新中国建立后17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薄一波非常珍惜,浓墨重彩地如实刻意描述,期望成功经验成为可供后人汲取的精神财富;对这一时期党在重大决策上的失误,他也没有认为难以处理而采取望而却步的回避或淡化的做法,更没有以偏概全、横加指责。相反,越是对这样的难题,他越重视、越下大功夫探讨研究,希望其中教训能引起后人重视、记取,不能白走弯路。他认为,“对于我们过去走过的道路、做过的事情,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对的就肯定和发扬,错的就否定和抛弃,有扬有弃,这是尊重历史所应有的正确态度。” 比如,他对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八届十中全会重新强调阶级斗争等一些事关全局的失误,都无所避讳地秉笔直书并深刻剖析其认识根源;对党内一些意见分歧,如毛泽东和刘少奇在“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和在山西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一些问题上的分歧、毛泽东与邓子恢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争论、以及1957到1958年间毛泽东对中央一些同志反冒进的批评等,也作了客观公道、实事求是的叙述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我们讲不足,不是说三道四,而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营养,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些,把今天要办的事情办得更好。”【薄一波:《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会第五次(扩大)会议的总结发言》(1988年7月6日)】
注重用历史的态度研究历史问题,不苛责前人。薄一波反复强调分析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不能离开党在当时的经验和认识水平,简单地用现在的是非标准去指责过去。他说:“马克思主义不是算命先生,革命也不是按某个‘先哲’拟定的方案进行的,只能通过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要把问题“摆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分析,既不回避也不夸大,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薄一波在著述中还特别强调对于前人“应多一些尊敬之情和虚心学习之意”,“对历史实践,对党和人民过去的奋斗,任何时候都不能求全责备,‘指点’前贤,那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28、566、230页。】用这样的方法,薄一波在著述中不仅讲清了导致失误的历史原因、来龙去脉,也使后人了解到党和人民为纠正失误曾做过多少艰苦努力和大量工作;了解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易;了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什么能那么迅速地确立;了解到从长远的视角看问题,正反两方面经验对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对这种研究方法和态度,胡乔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全党的同志都应该学习这种历史的态度,研究党史国史的同志尤其应该学习这种历史的态度”【胡乔木:《党史著述中的空前力作》,《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2页。】。
不回避自己的过错与责任。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薄一波也走过弯路。对此他同样当做客观存在的事物来研究,忠于历史事实,并不掩饰。比如,他在《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中检讨了抗战时期他因机械地照搬左权的“三打一”战术,导致韩洪战役失利的教训;他在1953年中央财经会议上受到错误批评,虽已由毛泽东本人纠正,但薄一波也在《回顾》中反省了他在新税制问题上存在的操之过急、工作过粗的缺点,表示自己作为中财委副主任兼财政部长,“应当永远完全承担这个责任”【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238页】;对“大跃进”时期他作为主管工交方面的副总理提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建议及其后果,他不文过饰非,也作了分析反思;“对人民公社的建立,虽然毛主席负有主要责任,但绝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和我们这些参加北戴河会议的人,都举了手,都有一份责任。” 这种对自己的过错、责任勇于承担,敢于直面剖析的坦荡风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重于思考
薄一波认为,所谓“鉴往知来”,可借鉴的主要是从实践中升华而来的思考和评说。思考比叙事更重要,叙事是画龙,议论、评说则是点睛,尤其要写好。因此,薄一波的著述,特别是《回顾》一书,一方面如实反映了他亲身参加的集体奋斗的大事要事,另一方面又没有仅停留于对历史过程的回顾、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而是在每一专题之后都有追本穷源的缜密反思和透辟析理,全书最后还有专章总结了17年的历史经验。这些思考和评说,绝不像一般人们认为的,可能会是一位高龄老人保守、简单、僵化的八股说教,而是许多富有新意、具有启发性的论点。薄一波这样说过:“我觉得,《决议》(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笔者注)对许多重大决策和事件毕竟只能作出原则性的论断,它们作为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还需要进一步展开和进一步分析。”【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747页。】薄一波著述正是以很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这一想法作了尝试,其论述如胡绳所说:“并未超越《决议》的论断,但又有许多新意,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胡绳:《关于薄一波同志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胡绳全书》第3卷(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7页】,是对《决议》的丰富与补充。这些思考和评说,由于是薄一波这样经历过长期斗争考验的成熟的老一辈革命家反思历史后说出,因而尤为深刻可信,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说服力。
(四)为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薄一波是我党资深领导人,新中国建立后长期在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阅历极其丰富。有这样的独特优势,他在撰写以《回顾》为代表的著作时,一方面凭借超强的记忆力,以亲历亲闻、个人回忆为主线,另一方面又利用了大量从未公开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在历史上首次直接披露党中央高层决策过程和鲜为人知的重大历史事实真相。这些极为珍贵的史料的提供,填补了重要史料上的某些空白,为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中央的大力支持是薄一波的著述得以拥有强势档案资源的前提条件。多年来,薄一波就有把他亲身经历、知之甚详的一些大事要事记录下来,留之后代的想法,这一愿望又正与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的计划不谋而合。1988年,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考虑要为以后中央专职部门撰写正式的中共党史(社会主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观点、资料的前期铺垫和准备,计划请若干熟悉历史情况的领导人、亲历者写断代史。当时由胡乔木将共和国建立后的历史分成几个时期,薄一波、王任重、余秋里、汪东兴等都在拟请范围内(最后因种种原因,只有薄一波完成了这项工作)。在薄一波向中央政治局报告撰写回忆录的想法并当即得到赞同后,他的写作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特别是中央档案部门的全力支持,组成了得力的工作班子,变个人努力为一种组织行为,开创了除专职史学机构数百名史学工作者孜孜以求“官修”党史外的另一种独特形式。
撰写工作是在薄一波悉心指导下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按流程进行的:分工查档、构思列纲、口授笔录、讨论修改、征求意见、反复润色、上报中央批准……每一章、每一节,工作班子都要按薄老的意见反复修改后呈送。而薄老则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几上几下,文稿常被批改得密密麻麻甚至重写,体现了他对历史负责的严谨治史态度。薄老对著述有严格规定:没有档案材料、没有党的文件、没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著作、没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笔记作依据的一般不用。经严格把关,薄一波的著述言必有据、翔实可信,其资料、学术价值为世所公认,被誉为党史著述中有长远历史价值的力作;西方学者称其为“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中共决策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和“第一必读书”【张强编译:《评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晓晨译:《西方学者评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4期、1994年第2期】。在《回顾》出版座谈会上,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发言说:“薄老这部长达八十万字的宏篇巨著,无论是在对材料的科学分析和对问题的见解上,对史学界和理论界的同志研究这段历史都会很有启示和参鉴作用。其教益与功德,当存人们心中。”【胡锦涛:《〈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座谈会上的发言》(1993年7月13日)。】
《回顾》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初版5万册在很短时间内即告售罄,两年间共发行80万册,40万套(上下卷),其转引率在以后10余年间始终居同类书籍之首。在《回顾》之后出版的薄老所著《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领袖元帅与战友》,也以各不相同的视角,为党史的研究、教学和宣传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参鉴,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三
薄一波能为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作出重要贡献,除了他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及特殊的丰富阅历外,还与他个人的风格、习惯、特点有关:
薄一波是个求真务实、注重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人。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各个时期,薄一波都在第一线做实际工作,历来重视学习、调研、写作和总结经验,也注重培养能写文章、又德才兼备的“笔杆子”。他曾利用占他一生1/6时间的监禁生活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其他知识,所以在“出狱后,能够跟上革命形势的发展,并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第176页】。他多次说过,他有个特点,就是爱讲话、爱写文章。因而他留下了相当丰富的著述。抗日战争时期,他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成功建立特殊形式的上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山西、华北及全国抗战胜利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37年至2005年间,他写下的关于山西新军的文章、报告、讲话、书信和回忆录就有50余篇,这些文献对学习和研究党史、军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始,薄一波就列席中央书记处会议并作了大量笔记,他的笔记是与会领导人里最全的。在编辑《毛泽东选集》和党的其他领导人著作时,有关同志曾从这些笔记中得到很多珍贵翔实的历史资料。“文革”中,这些涉及国家核心机密、被薄一波视为珍宝的笔记在红卫兵“抄家”时不幸遗失,经多方查找仍无下落,薄老对此心痛不已、念念不忘。1980年,薄一波在“文革”后复出刚一年,为尽快熟悉情况,他深入大江南北的厂矿、基层调研了半年多时间。之后,他根据亲身体验及调查所得,在全国党校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三十年来经济建设的回顾》。讲话分五次转折、四个发展阶段,对新中国建立后30年的经济建设曲折前进的历史和经验教训作了总结,并正确分析和判断了当时的经济形势,提出调整改革的意见。这些,对统一全党思想认识起了重要作用。这篇重要讲话发表在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第二个《决议》之前,其眼光、其意义都是独具特色的。这篇文章和薄一波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收入了1992年出版的《薄一波文选》中。这些成果,对研究党的历史经验有着积极作用,也为他后来的著述打下了坚实基础。
薄一波还是一个平实谦和、重情重义的人。这位一生征战、历尽坎坷的老战士对那些为共同理想浴血奋战、休戚与共的领袖、战友怀有难以割舍之情。晚年的薄一波常抚今追昔,对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感慨说,他没为党做多少工作,党却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和待遇:“比我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多了,可惜他们都为党的事业牺牲了。如果他们还活着,哪里轮到我了?”薄一波去世后,他的子女介绍了薄老生前非常喜欢的一副对联:“尽心尽力未必尽职 任劳任怨不能任功”,这贴切反映了薄老不居功自恃的谦逊品格。在他看来,他是不适用“德高望重”一类称谓的,因为“胜利是属于党、属于人民的”【薄一波:《在太原华北五省市区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2年7月8日)】。“我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是幸存者、幸运者……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涌现了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许多可亲可敬的战友和同志,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薄一波:《领袖元帅与战友》(前言),人民出版社,2002年。】
薄老一直非常关心那些曾一起战斗过的领导人及战友的后代,特别是山西新军的战友和因“六十一人叛徒案”受到迫害、株连的患难战友及其后代。如1979年,他曾给邓小平并党中央写报告,为山西新军性质正名,为几万名受到牵连、甚至迫害的新军老战士恢复军龄和荣誉。
为了表达对领袖、元帅、战友的深切缅怀,他在晚年以撰写回忆文章的方式,“记述了他们中一部分优秀者的奋斗和业绩,目的是要告诉我们的后来者,新中国来之不易,成长不易……他们的精神风貌,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留在人民心中。”【薄一波:《领袖元帅与战友》(前言)。】自“文革”后的1979年撰写第一篇回忆毛泽东的文章始,20余年来,薄老笔耕不辍,陆续写出几十篇具有特殊视角,怀念领袖情、战友情的纪念文章。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三年,他还在纪念邓小平、陈云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既满含深情又有精辟论析的书面发言,赢得与会者深深共鸣,被中央领导同志称赞为“有骨头有肉”的好文章。1988年,薄老所著回忆文章以《领袖?元帅?战友》为名集结出版(2002年增补后以《领袖元帅与战友》为名再版)。书中,薄老以深厚感情,生动再现了一代革命先驱的活动、思想和志趣;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地位、作用;澄清了党史上一些重大问题,还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和感人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又一幅独特的中国革命群体人物画卷。
17年前,薄一波就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写出一部正式的、好的、真实的中共党史刻不容缓”的希望。同时,他把自己晚年的绝大部分时间、精力都卓有成就地献给了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事业。现在,薄老虽离我们而去,但薪尽火传。有党史研究后来者的继续努力,薄老遗愿应能早日实现。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审 北京 1000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