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初,中共中央向全党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学习理论、安定团结和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三项指示。这时,由邓小平代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工作,不久又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各条战线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大力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李先念全力协助邓小平,积极推动全面整顿工作,推进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铁路会议到钢铁会议
整顿工作是从整顿铁路运输开始的。1974年9月,交通部虽然召开了抓革命促生产会议,李先念等也在会议上讲了话,但由于江青集团制造“风庆”轮事件的干扰,这次会议精神未能贯彻下去。整个交通运输的混乱状况依旧,严重危及工业生产和一些城市的人民生活。因此,中共中央于1975年2月25日至3月8日,召开了解决铁路问题的全国工业书记会议。会前,铁道部部长万里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和国家计委等有关负责人一起,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2月14日,李先念看了谷牧送给他的《决定》代拟稿后批示:“今天要讨论。”(《李先念办公室文件登记簿》(1975年2月14日))。他完全赞成代拟稿中提出的各项措施。
全国工业书记会议对《决定》进行了认真讨论和修改,又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报毛泽东审定后,于3月5日发出(即中央9号文件)。同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接见参加会议的省、市、区负责人。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铁路运输是关键。解决铁路问题的办法,是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增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反对派性。李先念因腰部扭伤休养,未出席会议,但他仔细阅读了邓小平的讲话记录稿,表示完全同意。
3月25日,李先念病情好转后,即出席邓小平主持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听取万里关于解决徐州铁路局问题的汇报。汇报后,邓小平讲话。他在讲到对中央9号文件有三种态度时说:绝大多数人是赞成的;一部分人不理解;极少数人反对。李先念接着说:“无非是三种情况,不能搞夹生饭,要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好,充分发动群众。”“有几个‘老油条’,教育也不改,你说怎么办呢?就是要严肃处理。”(《中央首长指示(记录稿)》(1975年3月25日))。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江苏省委把解决徐海地区问题的作法和经验,向中央写了报告。中央作为12号文件转发。为进一步落实中央9号和12号文件精神,万里带队深入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些路局逐一解决问题,铁路运输很快出现了新局面。但在解决郑州铁路局问题时,遭到了“造反派”头头的顽固抵制。于是他提出调整郑州铁路局领导班子的方案,征得河南省委负责人同意后上报李先念、纪登奎。他们表示同意万里提出的方案。
郑州铁路局领导班子调整后,河南的“造反派”头头唐岐山等人还要闹腾,串连一些“造反派”头头进行干扰破坏,多次向中央告状。7月25日下午,李先念、华国锋、吴德等接见了郑州局的主要负责人苏华、唐岐山、胡逸平等,万里、刘建勋等参加。会上,唐岐山等人认为,“解决郑州局领导班子的做法是打击新生力量,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对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对邢介江(邢介江,时任新乡铁路分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造反派头头。)的处理是错误的”。苏华、胡逸平等人针锋相对,列举大量事实说明铁道部对郑州局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调整郑州局的领导班子是正确的,大得人心,这些不容否定(张广友、丁尤嘉:《万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160页。)。
李先念听取了双方意见和激烈辩论之后,支持苏华、胡逸平的意见,批评了唐岐山。他讲了六个问题。第一,河南省委是支持铁道部的,铁道部是支持河南省委的。有人想在这个中间钻空子,挑拨离间,是不允许的,一旦查出来,要严加惩办。第二,学习理论要联系实际。要抓革命,促生产,你们总得开车,不开车,那不行。对破坏铁路运输的人要查办。第三,要做好思想工作,要用无产阶级党性去克服资产阶级派性。搞资产阶级派性是可耻的。领导干部千万注意,对本单位不同意见的群众,不能只站在一边,站一边是要犯错误的。要站在两派之上,要超脱。第四,凡是制造分裂,破坏团结,杀人放火,强奸抢劫,投机倒把,贪污盗窃,破坏铁路运输等,过了杠的,都要查办,一律专政。不管哪一派,都不能包庇。第五,河南一直比较稳定,对过去工作要有一个正确估计。新派去的同志和原来的同志要加强团结,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把工作一定要搞好。第六,邢介江拿国家车皮和物资乱来,破坏国家计划,破坏铁路运输,问题严重,一定要查清楚,严肃处理(《中央领导同志接见郑州铁路局负责同志的讲话精神(记录整理稿)》(1975年7月25日))。
李先念充分肯定了万里的工作,说:“中央9号文件很重要,如果没有万里同志到处去贯彻,铁路不会这么快就畅通了。我对铁道部解决新乡问题是支持的”(张广友、丁尤嘉:《万里》,第163页。)。华国锋、吴德表示完全同意李先念的讲话。
铁路运输经过整顿效果显著,上半年铁路货运量完成全年计划的489%,全国20个铁路局中有10个局完成全年计划的50%以上。
全国工业书记会议后不久,为整顿钢铁工业,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钢铁工业座谈会。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先后有17个省、市、区和11个大钢铁厂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人。
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的冲击下,经过70年代初整顿、生产秩序刚有好转的武钢、太钢、包钢又大乱起来,其他钢铁企业生产也很快下滑。虽然经过10月冶金工业抓革命促生产座谈会,推动了一下,但生产形势仍未明显好转,致使全年钢产量猛跌到2100多万吨,下降了410万吨。1975年1月至4月,全国钢产量又比原计划少生产195万吨。其中鞍钢、武钢、包钢、太钢等大钢厂亏产情况严重。所以,在解决铁路问题的工业书记会议时,邓小平就指出包、武、太和鞍钢四个大厂的问题要解决。
1975年4月底,李先念访问伊朗、巴基斯坦回国后,就积极筹备钢铁工业座谈会。5月8日,李先念主持座谈会开幕并讲话。他在指出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后,着重批评了派性,并强调要改变领导班子的软弱无力状态。他说:“毛主席提出安定团结的指示快一年了,为什么你那里还有派性,政策不落实,还不安定团结?到底问题在哪里?我看关键在领导,少数人在捣乱,工人在着急,但那里的领导却软弱无力,不敢碰。有人硬给你捣乱,你还不去解决?有的领导班子中就有派性,不团结。这些人脑子里丝毫没有党和国家的利益。对这些人的问题要严肃对待,该处分的处分,该调动的调动,该批评的批评。”(《李先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09页。)
5月21日,邓小平主持国务院会议,讨论钢铁工业座谈会文件,并作了重要讲话。22日,李先念将中共中央《关于努力完成今年钢铁计划的批示(代拟稿)》和冶金部的报告送给邓小平审阅,建议印发政治局讨论,并说明会议在等中央批示和政治局同志的接见。29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转发冶金部《关于迅速把钢铁工业搞上去的报告》的批语。当日晚,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接见参加会议的代表,并讲话。邓小平着重讲了建立坚强的领导班子、同资产阶级派性作斗争、落实政策、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等问题。叶剑英从发展国防工业角度提出了对冶金工业的要求。李先念就如何贯彻中央领导人讲话和中央批准的文件精神讲了话,重点讲如何发挥投资效益和落实政策问题。他说:“落实政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真想落实党的政策,集中力量来搞建设;一种是要当官,只有让他当上官,才算落实政策。小平同志讲的落实政策是落实党的无产阶级政策,不是要落实有些人要当官的政策。共产党的‘官’怎么能由自己去争的。有人想着要当官,着急要做官,但不能给,还要严肃批评处理。”(《李先念文选》,第310页。)。
6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冶金部《关于迅速把钢铁工业搞上去的报告》(即13号文件)。
座谈会后,国务院成立了以谷牧为组长,陈绍昆、吕东、袁宝华为副组长的钢铁工业小组。谷牧先后六次邀请冶金系统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座谈会。他汇集与会人员的意见,形成了《关于加速发展钢铁工业的十六点建议》,上报给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各位副总理并报邓小平。李先念立即批示将此件印送政治局在京各同志,并全国人大有关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各部委参阅。
交通运输和工业战线经过几个月的整顿,出现了“文化大革命”以来未有的好形势。为巩固发展整顿的成果,李先念主持起草了国务院向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报告》中以令人信服的大量数字说明,自3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发生了一个月比一个月好的巨大变化。原油、原煤、发电量、化肥、水泥、内燃机、纸及纸板、铁路货运量等,五六月份均创造了历史上月产的最高水平。军工生产情况也比较好。同时也列出了一批生产还没有上去的重点企业,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报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那些问题多的企业,要一个一个分析,一个一个限期解决。要认真加强生产的指挥和组织工作等。(《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1975年7月12日))。《报告》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毛泽东圈阅后,作为中央17号文件发出。
批“四人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