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其他国家领导人生平与思想研究
薄一波对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指导与贡献
发布时间: 2009-09-09    作者:薛钰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2007-02-15
  字体:(     ) 关闭窗口
                    
  薄一波对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重视,不仅仅停留在他对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动员、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他亲历亲为,对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他撰写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以下简称《回顾》)、《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领袖元帅与战友》等著述,把历史档案、个人回忆、事件评价有机结合,真实反映了党的领导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奋斗和探索,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极为宝贵的史料。他在回顾历史时所作的深刻思考与评说,更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是对史学工作者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重要启示。
  薄一波的相关著述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明确的目的性
  “劫余留铁笔 白首写苍生”。薄一波晚年的这两句话贴切地反映出他在度过漫长的革命生涯,历尽“文革”浩劫后的所念、所思、所为。自1925年入党,在长达81年的奋斗经历中,薄一波成长成熟的过程与党的成长成熟的历史相互交织、深深契合。即便身处逆境———在国民党牢狱度过5年监禁生涯,在1953年财经会议上受到错误批评,尤其是在“文革”中蒙受冤屈、身陷囹圄长达12年,遭遇妻亡子散的刻骨铭心之痛,薄一波也从不以一己荣辱得失为念,毫未丧失对党对事业的坚定信念。相反,特殊的坎坷经历,更加促使他考虑如何实事求是地、理性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避免悲剧重演。他说:“个人的遭遇可置而不论,沉痛的教训却不容漠然视之。我以为,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和思索写出来,作为后人之殷鉴,对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应该是有助益的”【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前言),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回顾过去,意在前瞻”【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30页】。
  薄一波撰写《回顾》的时候,正值国内外局势并不平静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时薄一波虽已退出一线,但仍在深入思考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攸关的问题。他认为,应接受中外历史上朝代更迭、政权兴衰、政党消亡的教训。他在各种场合多次说过这个道理:“中国有句古语‘思往事以知来者’。不了解自身的过去,就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也难以探索未来。”【薄一波:《在全国党史工作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1990年3月8日)】 “不了解历史的人们必重蹈覆辙。”【薄一波:《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1991年5月10日)。】晚年的薄一波有着深深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总结经验教训留之后人,使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当成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觉得,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如实地写出来,留给今人和后人去探讨,是我的责任”【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序言》】,“是历史留给我的最后一件大事”【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前言)】。他所记叙的对往事的回顾与思考,就是一位与党荣辱与共、矢志不移的老战士在有生之年对党最后的真诚奉献。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治史,忠实于历史真相
  这是薄一波著述中最难能可贵之处。他认为:“写历史,要实事求是。历史就是历史,不要把一时一地的现象看成是历史。写历史不允许写假的历史,写出来的东西要经得起检验。要对党和对人民负责任。”【薄一波:《在山西新军史料征集指导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6年11月20—22日)】薄一波提倡要实事求是、科学公正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表现在:
  不回避重大的历史问题、难题。《回顾》一书涉及了新中国建立后17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薄一波非常珍惜,浓墨重彩地如实刻意描述,期望成功经验成为可供后人汲取的精神财富;对这一时期党在重大决策上的失误,他也没有认为难以处理而采取望而却步的回避或淡化的做法,更没有以偏概全、横加指责。相反,越是对这样的难题,他越重视、越下大功夫探讨研究,希望其中教训能引起后人重视、记取,不能白走弯路。他认为,“对于我们过去走过的道路、做过的事情,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对的就肯定和发扬,错的就否定和抛弃,有扬有弃,这是尊重历史所应有的正确态度。” 比如,他对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八届十中全会重新强调阶级斗争等一些事关全局的失误,都无所避讳地秉笔直书并深刻剖析其认识根源;对党内一些意见分歧,如毛泽东和刘少奇在“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和在山西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一些问题上的分歧、毛泽东与邓子恢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争论、以及1957到1958年间毛泽东对中央一些同志反冒进的批评等,也作了客观公道、实事求是的叙述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我们讲不足,不是说三道四,而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营养,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些,把今天要办的事情办得更好。”【薄一波:《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会第五次(扩大)会议的总结发言》(1988年7月6日)
  注重用历史的态度研究历史问题,不苛责前人。薄一波反复强调分析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不能离开党在当时的经验和认识水平,简单地用现在的是非标准去指责过去。他说:“马克思主义不是算命先生,革命也不是按某个‘先哲’拟定的方案进行的,只能通过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要把问题“摆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分析,既不回避也不夸大,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薄一波在著述中还特别强调对于前人“应多一些尊敬之情和虚心学习之意”,“对历史实践,对党和人民过去的奋斗,任何时候都不能求全责备,‘指点’前贤,那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28、566、230页。】用这样的方法,薄一波在著述中不仅讲清了导致失误的历史原因、来龙去脉,也使后人了解到党和人民为纠正失误曾做过多少艰苦努力和大量工作;了解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易;了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什么能那么迅速地确立;了解到从长远的视角看问题,正反两方面经验对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对这种研究方法和态度,胡乔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全党的同志都应该学习这种历史的态度,研究党史国史的同志尤其应该学习这种历史的态度”【胡乔木:《党史著述中的空前力作》,《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2页。】。
  不回避自己的过错与责任。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薄一波也走过弯路。对此他同样当做客观存在的事物来研究,忠于历史事实,并不掩饰。比如,他在《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中检讨了抗战时期他因机械地照搬左权的“三打一”战术,导致韩洪战役失利的教训;他在1953年中央财经会议上受到错误批评,虽已由毛泽东本人纠正,但薄一波也在《回顾》中反省了他在新税制问题上存在的操之过急、工作过粗的缺点,表示自己作为中财委副主任兼财政部长,“应当永远完全承担这个责任”【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238页】;对“大跃进”时期他作为主管工交方面的副总理提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建议及其后果,他不文过饰非,也作了分析反思;“对人民公社的建立,虽然毛主席负有主要责任,但绝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和我们这些参加北戴河会议的人,都举了手,都有一份责任。” 这种对自己的过错、责任勇于承担,敢于直面剖析的坦荡风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重于思考
  薄一波认为,所谓“鉴往知来”,可借鉴的主要是从实践中升华而来的思考和评说。思考比叙事更重要,叙事是画龙,议论、评说则是点睛,尤其要写好。因此,薄一波的著述,特别是《回顾》一书,一方面如实反映了他亲身参加的集体奋斗的大事要事,另一方面又没有仅停留于对历史过程的回顾、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而是在每一专题之后都有追本穷源的缜密反思和透辟析理,全书最后还有专章总结了17年的历史经验。这些思考和评说,绝不像一般人们认为的,可能会是一位高龄老人保守、简单、僵化的八股说教,而是许多富有新意、具有启发性的论点。薄一波这样说过:“我觉得,《决议》(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笔者注)对许多重大决策和事件毕竟只能作出原则性的论断,它们作为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还需要进一步展开和进一步分析。”【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747页。】薄一波著述正是以很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这一想法作了尝试,其论述如胡绳所说:“并未超越《决议》的论断,但又有许多新意,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胡绳:《关于薄一波同志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胡绳全书》第3卷(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7页】,是对《决议》的丰富与补充。这些思考和评说,由于是薄一波这样经历过长期斗争考验的成熟的老一辈革命家反思历史后说出,因而尤为深刻可信,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说服力。
  (四)为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薄一波是我党资深领导人,新中国建立后长期在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阅历极其丰富。有这样的独特优势,他在撰写以《回顾》为代表的著作时,一方面凭借超强的记忆力,以亲历亲闻、个人回忆为主线,另一方面又利用了大量从未公开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在历史上首次直接披露党中央高层决策过程和鲜为人知的重大历史事实真相。这些极为珍贵的史料的提供,填补了重要史料上的某些空白,为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中央的大力支持是薄一波的著述得以拥有强势档案资源的前提条件。多年来,薄一波就有把他亲身经历、知之甚详的一些大事要事记录下来,留之后代的想法,这一愿望又正与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的计划不谋而合。1988年,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考虑要为以后中央专职部门撰写正式的中共党史(社会主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观点、资料的前期铺垫和准备,计划请若干熟悉历史情况的领导人、亲历者写断代史。当时由胡乔木将共和国建立后的历史分成几个时期,薄一波、王任重、余秋里、汪东兴等都在拟请范围内(最后因种种原因,只有薄一波完成了这项工作)。在薄一波向中央政治局报告撰写回忆录的想法并当即得到赞同后,他的写作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特别是中央档案部门的全力支持,组成了得力的工作班子,变个人努力为一种组织行为,开创了除专职史学机构数百名史学工作者孜孜以求“官修”党史外的另一种独特形式。
  撰写工作是在薄一波悉心指导下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按流程进行的:分工查档、构思列纲、口授笔录、讨论修改、征求意见、反复润色、上报中央批准……每一章、每一节,工作班子都要按薄老的意见反复修改后呈送。而薄老则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几上几下,文稿常被批改得密密麻麻甚至重写,体现了他对历史负责的严谨治史态度。薄老对著述有严格规定:没有档案材料、没有党的文件、没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著作、没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笔记作依据的一般不用。经严格把关,薄一波的著述言必有据、翔实可信,其资料、学术价值为世所公认,被誉为党史著述中有长远历史价值的力作;西方学者称其为“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中共决策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和“第一必读书”【张强编译:《评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晓晨译:《西方学者评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4期、1994年第2期】。在《回顾》出版座谈会上,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发言说:“薄老这部长达八十万字的宏篇巨著,无论是在对材料的科学分析和对问题的见解上,对史学界和理论界的同志研究这段历史都会很有启示和参鉴作用。其教益与功德,当存人们心中。”【胡锦涛:《〈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座谈会上的发言》(1993年7月13日)。
  《回顾》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初版5万册在很短时间内即告售罄,两年间共发行80万册,40万套(上下卷),其转引率在以后10余年间始终居同类书籍之首。在《回顾》之后出版的薄老所著《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领袖元帅与战友》,也以各不相同的视角,为党史的研究、教学和宣传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参鉴,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