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文化革命理论的内在理路
发布时间: 2017-04-20    作者:周建伟    来源:毛泽东思想 2015-09-28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是一个充满歧见的论域。化解歧见,需要细致的知识性研究。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包括三个基本的维度:文化革命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与伦理革命,文化革命与阶级革命。毛泽东对文化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三者的关系坚持辩证论,摒弃了经济决定论,承认文化和文化革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成为决定的因素;将伦理革命视为文化革命的重要主题,将立场转换视为文化革命的先导条件,突出文化革命与知识分子阶级立场转换的关系;认为文化革命是阶级革命的特殊组成部分,突出文化革命的特殊性。1949年前,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果。但毛泽东文化革命理论本身的不完善性、潜藏的不确定性和特定情况下的偏向性,是使其产生理论和政策偏差、导向"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条件。

  全文见附件 

  1. 毛泽东文化革命理论的内在理路_周建伟.pdf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