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由中国想到了世界。
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集团之间;也就是东方和西方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究竟哪一方面占优势?
莫斯科卢日尼基体育宫宽敞的大厅内,毛泽东正在同两位来自发达国家的共产党的领导人会谈。谈话的双方,一方来自亚洲,一方来自欧洲,话题正好是东西方谁占优势。这里说的东西方不完全是地理概念,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概念或意识形态概念,即毛泽东所说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集团”。
毛泽东接着说:
正如赫鲁晓夫同志昨天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阵营生产,的钢只占世界钢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一。从这一点看来,好像在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的经济力量对比中,资本主义世界占了优势。去年以来,曾经发动过两次反共高潮。这也给人印象,好像资本主义世界占了优势。美英资产阶级渲染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科学上、武装力量上高出于社会主义世界,如果不超出,至少也是平行的。
毛泽东所谈的问题,也是参加莫斯科会议的各共产党、工人党领导人所关注的问题。他说的优势,不只是指军事优势,而主要是说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实力优势。当毛泽东在后一种含义上使用优势的概念时,不管他是否意识到,他都揭示了战后东西方较量和斗争的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遭受战争创伤,面临恢复经济、重建家园的工作。因而双方的斗争主要在政治、经济和宣传方面进行,而很少借助于武器,所以1947年美国总统顾问B.巴鲁克在一次国会辩论中,称这种东西方公开但有限的敌对状态为“冷战”。此后,“冷战”一词被广泛使用。
10年过去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各国都恢复了国民经济;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但是,东西方毕竟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而在恢复经济时期各自采取的战略、政策又不相同,加上基础不一、外部条件各异,因此经济恢复的结果及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一般说来,西方国家的基础优于东方各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基础自然没有遭受什么破坏,而英、法等战胜国和德、意、日等战败国虽然物质。基础受到严重破坏,但是技术基础、人才基础仍有相当优势。战后在恢复经济的初期阶段,西方国家对经济的主要方面实行直接统制,加强国家干预,但实行的主要还是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的管理体制,而且随着经济的恢复,逐渐放弃直接统制的措施,耙市场调节进一步同国家干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不同于战前酌管理体制。
东方国家基础相当落后,由于战争(包括西方入侵的战争)使得国力更弱。战后东方各国大体上都是实行国家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初期是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的方向发展,缺乏灵活性,显得呆板、僵硬,与市场脱节,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负作用。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又往往忽视以至挤压农业、轻工业,影响了人民生活。一些国家已经发现上述问题,试图对现行体制进行调整和某种程度的改革。
总之,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十来年后都各自遇到了自己的问题,都在对既往的政策、战略和体制作调整。
与此同时,东西方之间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以及各国利益的不同,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矛盾、冲突不断,彼此展开较量。东西方的较量同过去的方式有了很大不同,即以经济、科技实力的竞争为主,而武力方式居于次要地位。
并不只是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
11月14日至16日,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活动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召开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国家及共产党和工人党相互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的原则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今后共产党、工人党的任务等一系列问题。在会议通过的宣言里说道:“在我们的时代里,世界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竞赛的进程和结果。”16日至19日,64个共产党、工人党代表接着召集会议,会议通过的《和平宣言》宣告:“让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今后在发展和平科学、和平技术方面彼此展开竞赛吧。让它们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争取进步、争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中来证实自己的优越吧。”至少出席两个会议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都有共识,即两大阵营的斗争胜负主要靠竞赛,而不是靠战争。
竞赛对于参与竞赛的双方,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毛泽东显然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动力兼压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不仅比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晚出世一二百年,而且比苏联、东欧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也要迟几十年或十几年。要想以强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在和平竞赛中取胜,无疑是件异常艰巨的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