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赶超战略
发布时间: 2010-11-08    作者:刘洪森 田克勤    来源:国史网 2010-11-08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三,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

  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最初表述。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党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把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提上了日程。在苏联的帮助下,“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我们在因循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956年初,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不能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而应走在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去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随后,他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科学命题,并对其作了系统的分析。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使工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在纠正这个错误的过程中,毛泽东又进一步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规律上阐述了农、轻、重关系问题,指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并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21页。)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农、轻、重”的概念。到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这一思想完善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至此,毛泽东基本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同时并举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随着对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提法和思想。1957年春的最高国务会议和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两次讲话都讲到要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年11月,刘少奇在庆祝俄国十月革命40周年群众大会上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把三个现代化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6页。)1963年8月,经他修改的《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指出:我们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卷,第346页。)。毛泽东所确定的“四个现代化”很快被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宣布: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起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人对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认识逐步深入。究其原因,概括地说,其一,社会的发展是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没有工业化,就谈不上现代化。但是,现代化不是仅仅追求工业经济的增长,它包含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更高现代文明在内的丰富内容。其二,“四个现代化”是相互关联的,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其中工业现代化是前提,农业现代化是基础,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国防现代化是保证。我们不能等工业现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