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与毛泽东的外交思想
发布时间: 2010-09-28    作者:王巧荣    来源:国史网 2010-09-28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泽东的外交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反帝、反霸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些思想的出发点是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独立权、平等权,争取实现中国的大国地位,并使中国在国际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独立自主思想。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一个基本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英勇斗争得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核心。旧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外交,使中华民族饱尝了丧权辱国之苦。历史已证明:没有国家的独立,就没有一切。所以,毛泽东非常珍惜中华民族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为了实现新中国真正的独立,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独立自主的原则运用到中国的对外关系中,指出“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8]毛泽东独立自主的思想的核心就是实现主权的真正独立,废除旧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政治经济特权,按照本国的意志处理国际国内事务,不受任何外力的控制和干涉。毛泽东提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使新中国得以彻底摆脱旧的、屈辱的外交,为实现新中国主权独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毛泽东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的坚决斗争,显示了毛泽东反对大国控制和干涉,维护中国主权独立的坚强意志。建国之初,毛泽东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尽管制定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外交战略,但在处理对苏关系时,毛泽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把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放在第一位,从未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做出过有损主权的让步。1958年,苏联先后向中国提出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核潜艇部队。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上述两项建议显示出苏联有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的意图,因而义正辞严地予以拒绝。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的同时、派遣武装力量进入台湾海峡,并把战火燃烧到中国的东北边境,对新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造成严重威胁。毛泽东果断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捍卫国家独立与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原则立场。朝鲜停战后,美国以台湾“中立”、“托管”名义来干涉中国内政,企图制造“一中一台”,分裂中国主权。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的针锋相对的举措与美国的强权的行为及阴谋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炮击金门、马祖显示中国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决心和坚强意志;在中美大使级谈判期间,中国对美对中国内政的干涉进行了据理力争。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再无法无视新中国的客观存在,于是便有了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开启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大门。正是在毛泽东的独立自主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支独立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的重要国际力量。

  二、和平共处思想。和平共处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首先提出的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政策与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国领导人在确立中国开展对外关系原则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给即将开始的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毛泽东就多次指出,新中国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新政协筹备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9]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和平共处思想在新中国外交中得以贯彻和执行,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国际国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突出地表现为两大阵营由严重对峙逐步演变为冷战共处,使不同制度的国家间有了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的可能。在国内,随着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基本肃清,中国进入了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特别是党的八大提出工作中心转移之后,新中国百废待兴的经济文化建设迫切需要更多的朋友,需要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195312月,周恩来在中国和印度就西藏地方问题举行谈判时,把毛泽东的和平共处思想概括为进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于次年先后同印度和缅甸两国正式倡导把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不久,毛泽东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10]他认为,为了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各国也需要和平共处。这种和平共处不仅中国需要,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亚非拉国家需要,而且资本主义国家也需要。在中国的推动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关系普遍公认的准则。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成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利益观的时代嬗变
    3. 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的基本主张及其历史贡献
    4. 周恩来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防尖端科技
    5. 核心价值体系凝练的原则及要求
    6.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7. 胡耀邦对对外政策调整的贡献
    8. 动荡≠“革命”
    9. 和平共处视角下习近平与列宁的外交思想比较研究
    10. 1955年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