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与新中国谈判建交的开创
发布时间: 2010-09-28    作者:张勉励    来源:国史网 2010-09-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亲自指导建交谈判的进行

   虽然与苏联签订新约是当时的第一要务,毛泽东还是抽出时间和精力关注与印度和英国的谈判建交工作,这从毛泽东在1月到2月间与国内就此问题的频繁往来电报可见一斑。毕竟谈判建交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开创性的重大实践,而印度和英国还是最先与中国启动建交谈判的国家,一个是中国毗邻的新兴独立大国,另一个则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
  在征用美国、法国和荷兰在华兵营后,117日,刘少奇电告毛泽东:“英国兵营因已发生外交关系,拟待英代办来北京后用谈判办法要他们让出,如不让,那时再征用之。现英代办胡阶生 不敢来北京,因恐我们提出香港问题及英在中国其他特权问题和他们谈判。我现保留兵营问题准备胡阶生一到即提出此问题来谈。现英国正用各种方法并要印度尼赫鲁向我们试探我们是否即刻要提出以上各项问题来谈,在他们没有探明以前胡阶生是不敢来北京的。” [16]次日,毛泽东回电国内,要求中央约外交部人员讨论一下英国代办胡阶森到京时我们应提出些什么问题,并将方针态度及具体内容,写成书面文件,事先告诉他。 [17]
  119日,刘少奇致电毛泽东,一是请示如何答复尼赫鲁116日的复函;一是汇报116日高来含来访的情况,电称:“依目前情形看,英方需了解我方所提谈判内容为何,系政治性质抑系技术性质,此问题未得我方明确答复前,估计胡阶生暂不会来北京。英国并要印度来文试探。对英方所提问题,究应采何态度,以及如何回答,请即指示[18] 
  120日,外交部又向毛泽东电告对英国谈判拟提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为协助中国政府接收国民党在英国领土及港九一带之一切器材及机构;一为澄清英国对台湾之关系及何以英国容忍彼已撤销承认之国民党代表出席联合国会议而不支持中方请求驱逐国民党代表出联合国外之建议;此外收回北京前英国兵营的问题亦应提出来谈判。[19] 在同一天,毛泽东就建交事宜即向国内发了三封电报。
  1时,毛泽东回电国内,要求先给尼赫鲁去电,大意谓同意雁谒森先生为临时代表,到北京谈判建立外交使团的初步与程序事宜,对英国答复应当拖一下,并指出:“外交部的同志们不了解拖一下的作用,认为陷于僵局',这是不对的,这里并没有什么僵局,主动权完全握在我们手中。[20] 
  7时,毛泽东再电国内:“复尼赫鲁电全文的措词须加斟酌,因为此项复文即是对英国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复文的样本。请令外交部写一草稿电告我们看一下,此项复文迟数天发出并不要紧。为了研究这个复文,请令外交部将印度第一次来文、我第一次复文及印度第二次来文的三个全文清出发来。又我和英国来往电全文亦请发来。[21] 由此电可知,这期间复印度和英国的电文也是毛泽东亲自执笔的,而且字斟句酌,十分仔细。
  在另一份电报中,毛泽东指示:“对英国、印度等国与我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其目的在出些难题拖延时日,表示我并非急于要和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附属国建立外交关系,相反地倒证明这些国家是在急于要钻进来,同时也可使美帝国主义集团推迟其钻进来的时日。因此对印度的复文只同意雁谒森来北京就双方设立外交使节的初步与程序问题进行谈判,而不要提及其他。因此尼赫鲁来电所提的内容范围可以作各种解释,我们以不接触为好。如果英国援印度例,也提出同样要求,我们亦可让胡阶生来谈建立外交使团的初步与程序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仍可与之谈判,英国在联合国对待国民党代表的态度问题,在伦敦、香港、台湾等地对待国民党各种机关的态度问题等,这些仍属于设立双方外交使团的先决问题,即属于和国民党绝断关系范围内的问题。如其答复与行动是矛盾的,我们仍可拖它一个时间。接收英国兵营问题则属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向其大使提出的问题,现在不要提出[22]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