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如何对待群众激烈言行
发布时间: 2010-09-17    作者:秦立海    来源:《党的文献》 2010-09-17
  字体:(     ) 关闭窗口

  1941年6月3日下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在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问题。天正下着雷阵雨,突然一声响雷击中了会场礼堂的一根柱子,坐在旁边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触电身亡,一个农民拴在礼堂边的一头驴也被雷击而死。这位农民借此发泄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卫部门就把他抓了起来,并要当作反革命来追查。毛泽东知道后,急忙制止并要求立即放人。人放了,毛泽东的思考却没有停止:一个农民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工作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原来,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虽然只有140多万人口,却驻扎着大量的党政军学人员,再加上地瘠民贫,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很是紧张。最初,边区粮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征粮,主要对象是地主和富农,中农负担很轻,贫农全无负担;二是购粮,由边区政府拨款对外采购。但是,1940年以后,由于外援断绝,边区政府已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粮。这使农民的公粮负担迅速由1939年的5万担增至1940年的9万担。1941年,又准备增加到20万担。这使广大群众深感负担过重,出现了不满情绪。

  弄清事情的原委后,毛泽东经过认真反思,不但减少了当年公粮征收任务,而且由此意识到,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必须自己动手,生产自救。这次意外的“雷击”事件,使他从党群关系和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到进行生产自救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个重要诱因。

  后来,毛泽东在七大的口头政治报告中还专门谈到“雷击”事件的教训:“1941年边区要老百姓出20万担公粮,还要运输公盐,负担很重,他们哇哇地叫。那年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垮塌一声把李县长打死了,有人就说,哎呀,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呢?我调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征公粮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兴。那时确实征公粮太多。要不要反省一下研究研究政策呢?要!从1921年共产党产生,到1942年陕甘宁边区开高干会,我们还没有学会搞经济工作。没有学会,要学一下吧!不然雷公要打死人。”

   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也谈及“雷击”事件:“对群众的议论,毛泽东同志是非常注意的。同志们总记得,在延安的时候,生产运动是怎么搞起来的。为什么提倡生产运动呢?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征粮征多了,群众有怨言。我们好多共产党员听了心里非常不舒服。毛泽东同志看法不同,他说,讲得有道理,群众的呼声嘛!……他善于从群众这样的议论当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毛泽东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历来是高度重视的。建国以后,随着党在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一些党员和干部逐渐滋长了官僚主义作风,脱离群众,甚至做出了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这种苗头更引起了他的警惕。

  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尖锐地指出:“有些人如果活得不耐烦了,搞官僚主义,见了群众一句好话没有,就是骂人,群众有问题不去解决,那就一定要被打倒。现在,这个危险是存在的。”随后,他举了一个典型事例:“早几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不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就强迫人家搬家。那个庄的农民说,你拿根长棍子去拨树上雀儿的巢,把它搞下来,雀儿也要叫几声。……于是乎那个地方的群众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小孩子,第二道是妇女,第三道是男的青壮年。到那里去测量的人都被赶走了,结果农民还是胜利了。后来,向农民好好说清楚,给他们作了安排,他们的家还是搬了,飞机场还是修了。”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