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
发布时间: 2010-09-03    作者:游和平    来源:国史网 2010-09-03
  字体:(     ) 关闭窗口

  4月,一汽全厂动员,组建了突击队,经过23天的日夜苦战,第一辆国产轿车终于诞生了。而此时距毛泽东视察才仅仅3个月时间。闻此,毛泽东兴奋不已,并于1958年5月21日下午,专门检阅了由铁道部派专用车厢从长春接运至北京的轿车。他绕着轿车看了又看,询问了轿车的生产情况和技术性能,以及护送轿车的技术人员和司机的姓名,最后还兴致勃勃地和在场的林伯渠一起坐上“东风”轿车,绕着怀仁堂行驶了两周。下车时,毛泽东满面笑容如春风般和煦,他说:“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人民日报》很快发表了这个场景的照片,令多少中国人欢欣鼓舞,备感骄傲。

  一汽的工人们更是群情激奋,积极性高涨。8月1日,新中国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又诞生了。不久,他们将精心设计和创造的新型“红旗”牌高级轿车献给毛泽东。1972年,毛泽东还坐上了他们生产的“红旗”防弹车。

  1958年10月1日,国庆阅兵仪式庄重井然。在缓缓行进的队伍中,毛泽东看到了第一汽车制造厂送至北京接受检阅的多种汽车——“红旗”牌轿车、“解放”牌载重车、翻斗车、农用车、洒水车……当它们一一驶过时,毛泽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附件厂能够制造小汽车,很好,谢谢你们”

  同样在受阅队伍中的,还有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3辆“北京”牌高级轿车为前导,几十辆“井冈山”小轿车紧随其后,浩浩荡荡地驶过了天安门,接受了毛泽东的检阅。

  这一年,“让毛主席坐上自己生产的小轿车”可是不少省份加紧试制生产的口号。

  在北京市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经过反复论证,于1958年5月开始了小轿车的试制工作。作为一个汽车附件厂,尽管并不具备生产汽车的基本条件,但全厂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战,仅用了40天的时间就试制成功了北京历史上的第一辆国产“井冈山”牌小轿车。彭真市长十分赞赏这部国产轿车,他还兴致勃勃地乘坐它到长安街和天安门亲自试验车子的性能。

  当时,彭真市长还传达了一个特大喜讯——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在中南海开会,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也很想看看这部车子。报喜的轿车很快开进了中南海。政治局临时中断了会议,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都来观看这辆国产轿车。这可是北京历史上的第一辆国产轿车,领导们边看边问,兴致极高。朱德还亲自乘坐绕驶中南海一周,一下车便连声说好。

  在随同前来报喜的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厂长李锐的急切盼望中,车子开到毛泽东办公的地方。下午3时许,毛泽东身着便装来到了现场。他对这辆“井冈山”牌小汽车很感兴趣,不时地同其他领导交流感受,并认真倾听李锐的解说。最后,毛泽东握着李锐的手说:“附件厂能够制造小汽车,很好,谢谢你们!”

  毛泽东的这份关怀与牵念还在延续着。这年11月12日出版的《经济消息》第34期刊载的《长春汽车厂发动群众的好经验》送到毛泽东手中后,受到了他的重视。这篇消息报道了长春汽车厂在充分发动群众大闹技术革命的运动中,提出明年10月1日实现年产15万辆汽车的跃进方案。在大搞技术革命的运动中,工人不仅参加行政管理,而且全面地参加设计和技术管理,并对生产工作和技术工作的规章制度实行改革。毛泽东对厂里的这些做法很感兴趣,在11月18日专门批示把它印发到在武昌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将题目改为《长春汽车厂发动群众大闹技术革命的好经验》,并肯定道:“要实行技术革命,就应当这样做。”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