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五谈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发布时间: 2010-09-03    作者:崔建飞    来源:国史网 2010-09-03
  字体:(     ) 关闭窗口

九、理解毛泽东“双百方针”内涵的一个范本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至今仍然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艺方针。我们既然要沿着“双百方针”的道路以追来日,那么研究毛泽东五谈《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因为毛泽东是把这篇小说,作为一个应该保护的文艺作品的典型,来阐释和发挥他的“双百方针”思想的。毛泽东对“双百方针”有不少理论上政策上的阐述,但仅读那些阐述毕竟还不能完全摸准毛泽东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作品,不喜欢什么样的作品。幸好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幸好有毛泽东对它的多次评说,这就把毛泽东的“双百方针”具体化了。让我们细品毛泽东的评说,把毛泽东“双百方针”的内涵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入些。

  毛泽东在多次评说中,谈了对王蒙的期待,谈了对这篇作品的满意和不满意之处,也谈了对相关编辑和评论家的强烈不满。从作家、作品、编辑、评论家,就是说,对一部文学作品所涉猎到的主要方面,毛泽东都谈到了。毛泽东认为,如果连《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样的作品都不能容忍,那么“双百方针”就不可能得到贯彻。我们不妨归纳一下毛泽东的肯定与批评,以搞清毛泽东在“双百方针”旗帜下,对文艺作品的容忍尺度,和对文艺新局面抱有什么样的期待。

  容忍毒草有益,不容忍毒草有害,这是毛泽东在倡导“双百方针”时重点强调的观点,也是他运用辩证法比斯大林的形而上学高明的地方。毛泽东不能容忍的东西,竟不是政治观点上的,而是评论家恶劣的文风和编辑的某种作风。除了编辑强塞自己的东西给作家是恶德而外,毛泽东深恶痛绝的是粗暴的、“一棍子打死”的文艺评论文风,即所谓“大军围剿”、“军法从事”。毛泽东强调“有文才的人难得”,强调要支持“新生力量”,而“批评他的文章的人没有保护之意”,这就使毛泽东极为反感,挺身而出为王蒙解围了。

毛泽东对教条主义的痛恨,包括对其表现之一的打棍子的恶劣文风的痛恨,也是一以贯之的。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本人,是吃过教条主义者大亏的,毛泽东对中国国情吃得就是比较透,对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总结得就是比较深。他晚年的失误,不在于他没有提出过正确的理论和方针,而在于他没有坚持贯彻他本人提出来的种种正确的理论和方针,包括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样的理论和方针!

十、王蒙自我反省中的执“迷”不悟

  毛泽东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最大的不满足,就是正面人物林震写得弱,还具体点到了林震和赵慧文夜煮荸荠一节,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笔者在考证、梳理毛泽东对这部作品多次评说的时候,有个问题一直在脑子里打转:王蒙能否像政治家毛泽东期待的那样,把林震写得更坚强正确、更高大一些呢?如果他做到了,不就没有“大军围剿”了吗?同时,不也就有可能,使毛泽东在保护他的同时,没有关于正面人物写得弱的遗憾,因而得到毛泽东全面的欣赏了吗?

  笔者为此阅读了王蒙写于1957年那个春季的带有自我反省、自我检讨、自我批评性质的文章,即《给〈北京日报〉编辑的复信》、《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林震及其他》等三篇[27]。在这三篇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具体说来,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诚恳地自我检查。比如他一再批评自己“忽视了自觉的先进思想对创作的指导作用”,反思自己“只考虑到反映生活,没有更多的想到评价生活”;一再申明自己愿意接受对小说的各种善意批评。二是对误解做耐心的解释。比如他解释说:小说不是真人真事,他在小说中顺手写到了《北京日报》,并不意味着就是写北京的事,等等。三是对某些问题进行辩解,和风细雨地反批评。比如对那种打棍子式的评论,“也有个别的批评非常吓人,那就是对作者的政治面貌也下了判决”,“但这样的批评也有好处,就是很尖锐,使你不能不好好考虑。批评也要百花齐放,批评中的毒草,也可以肥田。”王蒙还进一步辩解说,他本人虽然立场“基本站在林震方面”,但生活中的作者并不像林震、赵慧文那样天真、软弱,作者的问题在于由于“忽视了自觉的先进思想对创作的指导作用”,而把自己“降得”和他们一般低了,“我说降得,因为在工作、生活里作者与林、赵式的人物还是有界限的。”以上三点使我们在青年作家王蒙之外,还看到了一个作为青年共产党员的王蒙。他信奉领导、党支部教给他的党性修养方法,用力地从严剖析反省自己,即使是解释与辩解,也颇符合党员政治生活的规矩。然而,也许正是他的这种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真诚,使他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始终执“迷”不悟。面对最高领袖毛泽东的又爱惜又批评的最重量级的评说,王蒙的确没有学习韩常新的那套本事(王蒙文中称为“新市侩主义”),细心揣摩并按照领导的意图写文章。所谓执“迷”不悟,就是王蒙诚有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之意,但是他反复强调:要把林震写得完美无缺,几乎是不可能的。

  王蒙在《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承认:他写这篇小说时,有一种“迷信”。这个“迷信”是什么?王蒙解释说:“作者过分地相信自己的艺术感觉,他认为,靠这种艺术感觉,忠实地、大胆地再现生活当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矛盾,就是为读者做了最好的事情。”王蒙在三篇文章中都坚持:根据他的艺术感觉和生活观察,林震根本不可能形象更高大。“我写赵慧文、林震时,做梦也没有想到把他们写成英雄人物。”(《给〈北京日报〉编辑的复信》)王蒙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之前,有一个背景事件,就是1956年前后,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连载了前苏联作家尼古拉耶娃的小说《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小说基本情节是,拖拉机站站长是个小官僚,女青年娜斯佳新到这里担任总农艺师。娜斯佳坚定而正确,她对拖拉机站盛行的歌功颂德、虚报瞒报之风,和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极看不惯。一次上级领导来站里视察,当站长和那些吹牛拍马的人汇报工作、又在那儿文过饰非的时候,娜斯佳忽然站了起来,当着上级领导的面,她说:这些都是假的,让我告诉你真实的情况……于是,小官僚站长被彻底揭露,娜斯佳获得了全面的胜利。小说连载引起强烈反响,《中国青年》随后开展了对这篇小说的讨论,并在编者按中号召学习娜斯佳精神,提倡青年说真话、干预生活。已有了6年多基层团干部经历的王蒙,根据自己的体验,认为《中国青年》这一号召不合中国实际,是要碰壁的。在中国,一个年轻人刚到新岗位,一般不可能像娜斯佳那样,直面指责、纠正上级的缺点而顺利获得成功。王蒙在《林震及其他》中写道:“我无意把他写成娜斯佳式的英雄,像一个刚刚走向生活的知识青年能够像娜斯佳那样,那似乎太理想化了……不遂人愿的是,往往一些热情学习娜斯佳的人竟全然不像娜斯佳那样坚定、正确。他们在成长,正在战胜周围的落后势力的斗争中战胜自身的缺陷。遵照生活的提示,我试写了林震。”王蒙认定,“周围的落后势力”需要战胜,而同时青年“自身的缺陷”也需要战胜。这是王蒙遵守的“生活的提示”。王蒙在小说中有意设计了一个情节:林震揣着小说《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上班,后来遭到了刘世吾、韩常新的调侃嘲笑,而林震对他们的类似娜斯佳式直面批评,受到了压制,便把《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塞进了抽屉里。作家的工作就是这般有趣,《中国青年》编者按号召青年说真话、干预生活,青年王蒙响应了号召,说了真话,却干预和教训了《中国青年》编者按。

  王蒙1957年春的那三篇文章里,至少有两篇即《给〈北京日报〉编辑的复信》、《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确定分别写于毛泽东讲话后的19574月和5月,在这种情况下,王蒙仍然坚持,林震不可能成为娜斯佳的中国版,甚至这个观点干脆就是他写这篇小说的动机。毛泽东批评正面人物写得弱,而王蒙解释说:实际生活中他看到的正面人物就是这么弱。毛泽东批评扔烂荸荠一节有小资产阶级思想,而王蒙解释说:林震“把烂荸荠扔在地上(自是有碍卫生喽),毕竟是上帝允许犯的错误。”毛泽东的不满,显然不是有碍卫生的问题,也不意味着可以以年轻幼稚为理由、借用“上帝”的名义轻松化解。王蒙针对毛泽东不满意的地方所做的自我反省、检讨和解释,基本没有到位。前些年有人说王蒙一代作家太“聪明”,但这样的自我反省、检讨和解释,显然称不上“聪明”。

毛泽东是文学素养很高的政治家,但他终究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如果政治上需要一个更坚强更正确的林震,他便会对作家提出这样的期待。王蒙是政治素养不错的少共作家,但他终究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当生活提示他根本不可能有那样的林震时,即使他再“聪明”,再踮起脚尖往上拔高,也写不出不切实际的、政治观点先行的作品来。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