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的创新思维方法及本质特征
发布时间: 2010-09-03    作者:党旺旺    来源:《人民论坛》 2010-09-02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泽东始终重视创新思维方法的研究与倡导,是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光辉典范。他的创新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创新,在科学预见中创新,在调查研究中创新,在学习和借鉴中创新,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中创新。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是毛泽东创新思维方法的本质特征。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很多方面前无古人,是一个异常艰辛的探索与创新过程。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始终重视创新思维方法的研究与倡导。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和方法论著作。在40年代前期,他又将整顿学风列为当时整风运动的重要内容,目的就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方法问题”,那时他和大家一起学理论讲哲学,即是“以研究思想方法论为主”。建国后,他对哲学和方法论的研究与关注丝毫没有减弱,常常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谈论问题,并致力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和善于创新,这是毛泽东能够领导中国共产党破解种种难题,摆脱重重危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它一定是对前人正确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前人错误或过时思想的纠正与超越。毛泽东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作为观察、考虑和解决中国问题的锐利武器,但同时他又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地理解和搬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他是站在中国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来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提出新的符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论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1960年毛泽东讲过一段话很透彻,他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他特别指出,“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①不惟书不迷信权威,善于将马列理论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种结合中不断形成新论断、开拓新局面,这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及时预见形势发展的新趋向,在科学预见中创新。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领导者要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要看得远,有预见,当新事物“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对于重要问题没有预见,“如果犯了错误就不得了”。②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吞并中国,国人中亡国论与速胜论一时甚嚣尘上,毛泽东则拨开迷雾,科学分析、准确预测了国际环境与中日双方主要因素的消长变化及战争发展趋势,提出了胜利是中国的,战争是持久战的结论,为我们战胜日寇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当时全国胜利在即,我们党将要成为执政党,毛泽东在会上不仅指出了这种胜利的伟大意义,同时也预见了我们将要面临的困难和艰巨任务,告诫全党要做到两个“务必”。这些预见和告诫非常及时、必要,它不仅使大家在精神上为迎接全国胜利和展开新中国建设作了准备,而且成为我们关于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预见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旧过程的终结,也就是新过程的开始,矛盾双方既是对立的,也是互相转化的。因此他不为眼前的逆境或顺利形势所迷惑,总能及时准确地预见形势发展的趋向与转机,形成新思路,做出新决策,推动事物朝好的方向转化。
   时常走出去,多接触实际,在调查研究中创新。毛泽东认为,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要形成新思路,最管用的办法就是调查研究。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③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