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艾青与毛泽东文艺思想
发布时间: 2010-07-03    作者:余 飘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07-03
  字体:(     ) 关闭窗口

——纪念诗人艾青诞辰100周年

  艾青是我国人民引以自豪的诗人;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就卓著的诗人,是与毛泽东有过密切交往,全力拥护和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诗人。
  艾青与毛泽东的密切交往
  1940年春天,艾青带着他的长诗《火把》到了重庆。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热情地接见了他。建议他到党中央、毛泽东的所在地延安去,艾青完全同意他的意见。
  1941年春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发动了“反共高潮”,在重庆的进步作家更加受到特务的恐吓和监视,在周副主席的周密安排下,他和另外四位作家摆脱了国民党特务的盯梢,沿途经过四十七次国民党岗哨的盘查,才到达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
  毛泽东很快就接见了他们。艾青回忆说:
  “初夏的一个夜晚,得到通知,我们在杨家岭的窑洞里,第一次见到了自己所生活的当代的杰出的人物——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永远不会消失的一个既魁梧又和蔼的身影与笑容。”
  十一月,艾青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参议员。他第一次写了歌颂领袖的诗《毛泽东》:
  毛泽东在哪儿出现,
  哪儿就沸腾着鼓掌声——
  “人民的领袖” 不是一句空虚的颂词,
  他以对人民的爱博得人民的信仰;
  他生根于古老而又庞大的中国,
  把历史的重载驮在自己的身上;
  他的脸常覆盖着忧愁,
  眼瞳里映着人民的苦难;
  是政治家、诗人、军事指挥者,
  革命者——以行动实践着思想:
  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概括,
  一手推开敌人,一手抱进更多的朋友;
  集中是他的天才的战略——
  把最大的力量压向最大的敌人;
  一个新的口号决定一个新的方向,
  “一切都为了法西斯主义之死亡。”
  在我的记忆中,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中第一首歌颂毛泽东的诗,它立意新颖、蕴藉深厚、哲理精辟、形象生动。
  1942年春天,毛泽东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前,曾多次接见艾青,他回忆说:
  “最初他约我‘有事商量’,我去了。他和我谈了‘有些文章大家看了有意见,你看怎么办?’老实说,我当时并没有看出有什么严重性,我很天真地说:‘开个会,你出来讲讲话’。他说:‘我说话有人听吗?’我说:‘至少我是听的’!接着他来信说:‘前日所谈文艺方针诸多问题,请你代收集反面的意见’……,在‘反面的’三个字下面加了三个圈。我没有收集什么反面的意见,只是把自己的意见正面提出了。他看了我的意见之后来信说:‘深愿一谈’。在谈话中,他提出包括文艺与政治、暴露与歌颂等等重要问题。我根据他的指示进行了修改,以《我对于目前文艺工作上的几个问题的意见》为题发表了。5月,以毛主席的名义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议进行了好多天,讨论也很热烈。”
  “在会议结束的那一天黄昏,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经典性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发展了,也明白无误地重申了列宁对文学艺术的党性原则。”
  从《讲话》发表到现在,68年过去了。实践证明:艾青对于《讲话》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而随着革命文艺事业的巨大发展,我们对于《讲话》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大众化的典范。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讲话》的发表是我国文艺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牢固的基石,是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和文艺建设的宣言和纲领。艾青有幸在毛泽东酝酿、构思和写作这部文艺理论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曾奉献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这是他在中国革命文艺史上一个重要的贡献。
  艾青深刻地阐释和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

    1. 论艾青与延安文艺(1941—1942)
    2. 毛泽东对“延安文艺”的背景调查
    3. 文学理论研究热点回顾
    4. 今日诗人为什么不容易出名
    5. 三色堇:更成熟,更富理趣
    6. “城市化影响了诗人们对主题的选择”
    7. 诗歌批评的问题在哪里
    8. 秋光不老人清爽
    9. 弘扬优秀传统 不断继雅开新
    10. 梁平:一个人与两座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