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要求一切干部要学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既是新中国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统一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是与实现汉字的拼音化方向直接相关的一项文字改革内容,是进一步发展汉语和准备文字根本改革的必要步骤。因此毛泽东对推广普通话也给予了支持。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正式通过了推广普通话的决议。1956年1月28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1月31日,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第46条中专门指出:“一切干部要学普通话”,要“先订一个五年计划,争取学好,或者大体学好,至少学会一部分”。《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这一要求,大大推进了全国干部学习普通话的进程。
三
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文字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世纪末,我国99%的人口习惯使用简体汉字。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简体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全球获得了广泛深入的传播,联合国从2008年起使用的中文一律用简体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也采用简体字作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规范用字。经过50多年的实践,汉语拼音方案在推广普通话、语文教育、新闻出版、信息处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汉语拼音方案在世界上也得到广泛认可。联合国秘书处从1979年6月15日起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1982年8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决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在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门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50多年来,我国推广普通话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截至20世纪末,我国53%的人口掌握了普通话。实践证明,普通话作为有明确规范的统一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的正确使用和推广,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切说明,在毛泽东悉心关怀指导下的新中国文字改革的政策与实践是成功的,毛泽东关于文字改革思想和对文字改革的重大贡献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是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否定甚至污蔑文字改革的看法,如认为简体字就是“毛体字”,是“文化断裂”,“引致文化衰退的种籽”。(朱大可:《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南方周末》2009年4月5日。)网上还有人提出,汉字拼音化是“苏联(俄罗斯)图谋分裂中国的一个阴谋!毛泽东是上当受骗了”。
事实上,汉字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简体。“在历史上,汉字每当传习扩大,应用频繁,就发生简化。”(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文字改革出版社1979年版,第11页。)近代以来,诸多文人志士致力于汉字简化。20世纪30年代中期,蔡元培、邵力子、郭沫若等200位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就发起了颇有影响的手头字运动。国民党政府曾于1935年8月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拟大规模推行简体字,但因当时戴季陶等人强烈反对,不得不于1936年下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就毛泽东本人而言,他一生都在使用繁体字,却倡导“文字必须改革”,并“首先进行汉字的简化”。这正说明文字改革,绝不是从毛泽东自身或一部分人的个人喜好出发,而确实是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而采取的决策。况且简化方案中80%以上的简体字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其中源自先秦的68字,占13.05%;源自秦汉的共96字,占18.43%;源自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共32字,占6.14%;源自隋、唐、五代的共29字,占5.57%;源自宋、辽、金、元的82字,占15.74%;源自明、清、太平天国时期的53字,占10.17%;源自民国的共60字,占11.5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的(1949年至1956年,包括1949年以前在解放区通行的少量“解放字”)共101字,占19.38%。(参见李乐毅:《80%的简化字是“古已有之”的》,《语文建设》1996年第8期。)
至于毛泽东所提出的文字改革“拼音化方向”的主张,笔者认为要辩证、全面地看待。首先应该看到,这一主张是在当时世界文字改革呈现拉丁化趋势的背景下提出的。如季羡林回忆:“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周总理在日内瓦就很感慨,大会发言用拉丁文字和其它字母的国家,第二天可以见报,就这么快。而中国呢,先把外文翻成汉文,再把汉文翻成字母,再用拉丁数字来代替,打回国内,在国内再根据拉丁数字翻成汉文。汉字影响通讯,罪莫大焉。”(王岳川:《东方思想应该世界化——我与季老对话燕园》,北大书法艺术网(http://shufa.pku.edu.cn)。)可见,拉丁文字具有优越性,这在当时是很多人的共识。而且在50年代的文字改革过程中,中共中央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未将汉字的根本改革付诸实施。其次,应该肯定这一主张在新中国初期文字改革中发挥的作用。没有“拼音化方向”的指导,就形不成后来的汉语拼音方案。总之,在这一问题上,既不能认为毛泽东曾提出“拼音化”是错误的,从而进一步否定文字改革;也不能以毛泽东提出拼音化为由,就理所当然地继续推进汉字拉丁化改革。汉字要不要根本改革,关键在于汉字本身是否适应时代的需要、人民实践的需要。
〔作者王爱云,女,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编审,北京1000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