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试析毛泽东人才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
发布时间: 2010-05-17    作者:邓亚秋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0-05-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毛泽东人才思想对贯彻落实科学的人才观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以科学的人才思想为指导。毛泽东人才思想是解决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建设过程中有关人才问题的指导思想,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超越时代、与时俱进的属性,其科学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所证明。毛泽东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同时,他从人民大众的历史观出发,将工农兵群众看作是最广大、最一般意义上的人才。科学的人才观,其核心思想在于三个“牢固树立”,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毛泽东人才思想对我们极具启发意义,我们要充分汲取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精华,坚持对人才战略、人才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有新的认识,使新时期的人才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服务与保障。

其一,坚持人民大众的历史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我们党和国家既需要高级专门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诚实劳动、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建设者。毛泽东重视人才的作用,认为凡是对中国革命、建设事业有贡献、有作用的人,都是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这一观点极具启发意义。我们要坚信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根本推动力量和人才之源,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要求去确定人才的内涵,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量才使用、才尽其用,要树立终身成才的观念,做到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培养内容上的多样化,引进、提高、稳定并举,因时、因事、因地、因人制宜,扬长避短,既要重点鼓励学有优长、起科技学术带头作用、具备国际化竞争实力的科技学术人才,又要关心各级各类人才不断成长、提高,注重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

其二,坚持群众路线,注重干部人才的德行考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干部尤须有德有才,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我们衡量干部的基本标准。毛泽东要求贯彻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值得我们记取、继续坚持。科学的人才观要求,在干部考察任用上,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注重群众对选拔任用的过程的参与和监督,注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将群众路线真正落到实处;在考察选拔上,要确立正确的政绩观,要首选有公心,讲敬业、讲奉献的人,既注重能力与业绩,更注重人品与德行,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其三,重视农村骨干人才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村人才资源建设尤其重要。毛泽东一贯重视解决农民问题,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这一观点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要按照科学的人才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从统筹城乡建设实践出发,在政策导向上多方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公务员,将高校毕业生、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引导到农村去任职、服务;做好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使农村建设人才留得住、用得上。目前,农村的乡土人才队伍存在着总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开发不够等问题,应当有计划地实施乡土人才开发计划,加强对农村现有乡土人才的培训、指导,在科技、信息服务、实用技术和项目、资金方面给予扶持、激励,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

综上所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其学术、现实意义,是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真谛,也正是我们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的重要依据。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人才思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毛泽东人才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上引入实践标准,有利于我们充分汲取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精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开创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