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试析毛泽东人才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
发布时间: 2010-05-17    作者:邓亚秋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0-05-17
  字体:(     ) 关闭窗口

   关于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学术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类学术成果:其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术成果,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为其研究对象,其特点是注重宏观述事、高度凝练,没有具体涉及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发展阶段问题;其二,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史学术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整体历程为其研究对象,其特点是将毛泽东人才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来研究,对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发展阶段做了具体界定;其三,毛泽东人才思想专题研究的学术成果,主要是一些关于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学术论文,也包括某些专著。专门以毛泽东人才思想的某些方面为其研究对象,其特点是从微观人手、有侧重地对其内涵、作用、地位进行具体探讨,专门探讨毛泽东人才思想发展阶段划分问题的学术作品还不多。对于毛泽东人才思想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它直接牵涉到对其基本思想脉络的理解,是在毛泽东人才思想研究领域必须首先厘清的最基本的学术问题。

一、实践标准是划分毛泽东人才思想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

探讨毛泽东人才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重在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人才思想,希望能对现实学术研究成果有所裨益,并为现实人才实践提供指导、借鉴。我们认为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实践标准列为毛泽东人才思想发展分段的重要依据。主要理由: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观要求。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升华,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研究革命领袖人才思想的理论出发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全面地阐释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划清了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由此,他为后世开创了一条独特的真理之路,即“主观认识”——“人类实践”——“客观检验”——“再认知”的一条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朝向真理的通达之路,这为后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指明了理论方向。有学者认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其后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文献对毛泽东思想体系、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主要是从认识论角度给毛泽东思想下定义的。这对于我们探讨毛泽东人才思想具有启发意义。

其次,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客观要求。邓小平l977410日致中共中央的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党的重要文献就充分地说明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人才思想的重要性。研读毛泽东的原著和考察其人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毛泽东所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精华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1930年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在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一文中,他更加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作风务实,不乏求贤若渴的生动事例:例如,他高度重视选拔富有治党治国治军才干的高级人才,曾高度评价说: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又如,他深信人才来源于人民群众之中,工农兵大众是最广大的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说词中盛赞普通一兵张思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此,缺乏人才实践标准的支撑,我们就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再次,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生命力源于中国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毛泽东人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中国化的奠基性成果,人才实践则是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一根红线。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具有科学的实践性,在不同时代的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完善.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表明,毛泽东人才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有效地回应了在中国国情下依靠什么人去革命、建设的时代主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中的人才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思想,丰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