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论建国后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发布时间: 2010-05-14    作者:周建超 姚静芬    来源:《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0-05-14
  字体:(     ) 关闭窗口

2.丰富的文化知识。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职业技能,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充分发展人的智力,才能为消除愚昧和落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建国后,面对广大民众文盲半文盲的状况,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太少了”。因此,“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号召广大人民要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以改变文化落后的面貌,努力实现文化的现代化。针对农村文盲多的特点,毛泽东强调指出:“农民的学习技术,应当同消灭文盲相结合”,“还要有文化教育规划,包括识字扫盲,办小学,办适合农村需要的中学,中学里增加一点农业课程,出版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和书籍,发展农村广播、电影放映队,组织文化娱乐等等”。在农村,教育要强调普及,学校课程可以简单些,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农业生产知识、政治等八九科就可以了,其他的今后可以自学。这主要是解决农民生产劳动中需要的知识。同时,毛泽东还对社会主义理想新国民应掌握的文化知识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建构。

首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能,既要学工、学农,又要学军,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完全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其次,要学习马列主义和时事政治,确立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求政治上的进步。最后,应集中精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文化知识,要有开放的精神,要吸收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而不是闭门造车。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实践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毛泽东认为,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比读书更有实际价值,在实践中能学到很多的从书上学不到的知识。他希望人们能够分步骤地有准备地一律下楼出院,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并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3.强健的身体素质。旧中国教育的一个大弊端是重文轻武,培养出来的是文弱书生。这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人,不能肩负起建设新中国的时代重任。因此,毛泽东把具有强健的体魄看成是理想新国民的一个重要素质。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就是说,身体是知识和道德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知识和道德就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顺利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无产阶级的思想道德,成为建国有用之才。l9506月,针对学生健康问题,毛泽东写信给当时教育部长马叙伦,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认为“这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和提高我们民族的身体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他特别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使学生在获得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时,发展健全的身体。l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成立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总方针。1953年他在接见青年团“二大”主席团时,向全国青年发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l954年,毛泽东在批示中央体委《关于加强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时指出:“人民的体育运动是国家的一项新事业”,“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1960年毛泽东对卫生部批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毛泽东不仅倡导全民健身,而且自身也是体育实践中的楷模。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