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与我握手的瞬间,分明有一丝不易被外人察觉的幸福感”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礼炮声中隆重开始。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接下来,在3个小时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断挥手高呼“人民万岁”。
开国大典结束时已是傍晚,叶子龙随毛泽东从天安门城楼下来,返回中南海。刚下车,机要室的同志交给叶子龙一份电报。这是斯大林发给毛泽东的电报,向中国共产党表示祝贺,并宣布苏联承认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愿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毛泽东看了电报,非常兴奋,拉着叶子龙的手使劲摇着,说:“好么!谢谢你!我们拉拉手!”
这么多年来,叶子龙几乎每天都跟随在毛泽东左右,几乎每天都要送交电报,但从来没有见过毛泽东如此兴奋。叶子龙记录下了他的这一微妙的心理活动:从今以后,他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也是一个泱泱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脑。他在与我握手的瞬间,分明有一丝不易被外人察觉的幸福感。这种表情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
新中国成立时,叶子龙的大女儿叶燕上小学三年级。一天下午,她放学回家,走到院子里还唱着歌。
毛泽东正在院子里散步,听到歌声就好奇地问:“小燕子,你唱的是什么歌呀?再唱一遍给我听听好不好?”
叶燕很有礼貌地回答:“毛伯伯,我唱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接着,大方地放开喉咙又唱了一遍。
毛泽东微笑着听完,问:“小燕子,你说说,中国共产党是哪年成立的?”
“1921年!”小姑娘不假思索地答道。
“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年成立的?”
“今年10月1日。”
“好!那么中国的历史有多少年了?”
这个问题可有点难。她想了想,试探着说:“大概有几千年了吧?”
毛泽东点了点头,微笑着说:“对么,中国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中国共产党成立才几十年。你想想是先有中国还是先有中国共产党?怎么能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呢?”看到小姑娘有些不知所措的样子,他又接着说:“不要紧,我帮你加上一个‘新’字,这首歌就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你看好不好?”
这时,叶子龙也已来到院子里。毛泽东说:“是啊,新中国要有新的面貌,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过去几千年没有的成绩,任务重哩!”
第二天,叶燕到学校将以上情况告诉了老师。学校很重视,并与歌词作者进行了联系。从此,这首歌就改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了。
“黄河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
毛泽东对黄河有一种特殊的、难以割舍的复杂感情。在黄土高原生活、征战了十多年和两次东渡黄河的经历令他难以忘怀。他不止一次地说过,要好好体验黄河。1952年秋,毛泽东第一次到外地视察去的就是黄河。当时他吩咐叶子龙:“你去安排一下,不要惊动很多人,也不要打扰地方。今晚就走。”
叶子龙评价说,这是毛泽东的一贯做法,战争年代也是如此,他说走就马上走,说停就立即停。我理解这就叫令行禁止,来不得半点含糊。
专列停在了黄河边上。此时已是深夜,月亮在薄云中时隐时现,四周万籁俱寂。
第二天清晨,叶子龙照例早早起来,当他走下车,发现毛泽东已经在路基上活动身体。看到叶子龙,毛泽东说:“走,我们到那边看看!”说着,大步向远处的一个村子走去。叶子龙紧紧跟随在后面。
毛泽东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穷地方,陕北也苦,可是有地种,有窑洞住,这里不行,地里不打粮食,黄河如果决口,就什么都没了,苦不堪言啊!解放几年了,不知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呢?”
路边有一个打谷场,一老一少两个农民正在掀盖在玉米堆上的席片。毛泽东穿过田间小路向那里走去。忽然一脚踩到一堆牛粪上,他把鞋底上的牛粪一点一点地抹到地里,然后在田埂上蹭了几下。他还轻松地笑着说:“喔,不小心,不小心!”
叶子龙抢前几步,跑到了场院。两位农民停下手里的活。叶子龙问这是什么地方,那位老农民说这个村子叫许贡庄。毛泽东从粮堆上拿起一穗玉米,问:“老乡,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啊?”
“不咋样,哪年不是这样,咱这盐碱地不打粮食!”老年农民回答。
这时,杨尚昆、罗瑞卿、汪东兴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以及卫士等工作人员都赶来了。老乡们看来了这么多干部模样的人,都非常奇怪。
毛泽东接着问:“打的粮食够吃吗?日子过得好不好?”
“比解放前强多了,托共产党的福啊!”老农答道。
离开打谷场,毛泽东一行走进村子,进入一个农家院,这里有三间草房。堂屋不大,五六个人进去就站满了。屋里黑洞洞的,房顶还漏着。一位老妇人正在灶前干活。
毛泽东又与老太太聊了会天。
这次视察,毛泽东还登上了以悬河著称的黄河柳园口。站在高高的大堤上,俯瞰堤外一览无余的旷野和村舍,毛泽东感叹道:“好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
毛泽东问身边的河南省主要领导:“如果河水涨到天上去怎么办?”
那位领导同志回答:“请主席放心,我们河南人民决心在主席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水涨一寸,坝高一尺,确保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毛泽东微笑不语。
毛泽东返回专列,嘱咐送行的当地领导:“你们不要送了,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我们都能睡个好觉。”
专列上午到达郑州,毛泽东登上邙山,又一次看了黄河。接着,他来到新乡,亲自为新建成的人民胜利渠开闸放水。在回列车的路上,他说:“变害为利,这是最好的办法。”
这次视察,叶子龙始终陪在毛泽东左右,能够体察毛泽东心理的细微变化,因此写下了与众不同的感受:许多回忆文章都谈到,毛泽东视察黄河时心情很好,并与随行人员和当地领导谈古论今。但据我的亲身体验,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在视察黄河的过程中,他的表情是颇为凝重的。他最开心的一笑,是踩到牛粪上那一刻。他对我说过:“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也害苦了成千上万的中国老百姓。”他始终在想一个问题,怎么样化害为利,让黄河造福于人民。在他的心目中,黄河是与人民连在一起的。他深深地爱着黄河,爱着人民。对人民的疾苦他充满了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