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揭开盖子”
1937年11月,王明从苏联回到延安。他下车伊始,摆出一副领袖的架子,到处讲演,自我吹嘘。他有着很好的口才,还能滚瓜烂熟地背诵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论述,说到兴头,还不时抛出几句俄语,但对中国的实际却知之甚少。王明虽然表面上对毛泽东是服从的,但骨子里却认为毛泽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领袖,最多只能算一位“农民运动领袖”而已。
由于王明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号,因此,在十二月会议上,以王明为代表的错误主张一度得到与会多数人的赞同。
对王明的所作所为,毛泽东有所考虑,也有所顾忌;但在原则问题上,他向来不让步,即使多数人站在王明一边,他也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叶子龙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一般不直接与人正面交锋,认为那样很蠢很笨,常常旁敲侧击,引其他人说话或当事人坐不住跳起来。
叶子龙记录了这样一个“插曲”:在十二月会议结束后,与会者会餐。在饭桌上,每个人的面前放了两个盖着盖子的小搪瓷茶缸。毛泽东对王明说道:“绍禹同志,你猜一猜,这茶缸里面装的是什么?不要揭开盖子,君子动口不动手!”
王明把刚要掀杯盖的手挪开,想了一想,微笑着回答:“我猜嘛,是酒,对不对?”
毛泽东说:“猜对了一半,一杯是酒,是长征的时候我们从贵州带来的茅台酒;另一杯是水,是延河的水。”停顿了片刻,他又接着说:“看来,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揭开盖子,看一看,闻一闻,必要时还得亲口尝一尝。”
王明端起酒杯:“泽东同志又在讲实践论了,来,大家为实践干杯!”在座的人都端起杯子站了起来。
毛泽东说:“我是不能喝酒的,还是喝延河之水吧,干杯!”
在回忆录中,叶子龙还记录了更能反映毛泽东性格的另一件事。
194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毛泽东这次之所以能够成行,一方面是苏方的盛情邀请,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毛泽东坚持不懈的努力。按照毛泽东的性格,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反之,他不想做的,谁说也不一定行。毛泽东想去苏联,几年前就定下了,但当时苏联并不那么欢迎他。
在访苏期间,由于谈判不顺利,住在斯大林别墅里的毛泽东心情烦躁。这天早晨,毛泽东一起身就对叶子龙说:“如果苏联同志送吃的来,告诉他们,鱼一定要活的哟!”
叶子龙当时并没有反应过来。过了一会儿,莫斯科为毛泽东送食品的汽车到了大门口。从车上跳下来一位中年军官,他和一个青年一起从车上抬下两筐冻鱼,其中一筐还是上等的鲟鱼。
叶子龙连忙跑过去,对那位军官说,我们首长只吃活鱼,请你们把这鱼拉回去!
那个军官不明就里,耸了耸肩膀,又把鱼装上了卡车。
其实毛泽东在吃的方面并不讲究,这次为什么非要吃活鱼不可呢,这自有原因。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突然来到西柏坡,住了好几天。在那几天里,毛泽东与米高扬谈了很多,他大部分时间都是谈笑风生,与接见其他外国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在私下里,却与平常有所不同:抽烟比往日多,说话比往日少,而且为了一点小事还向工作人员发了脾气。叶子龙知道,他这是心里不痛快的表现。事后了解,与米高扬的谈话不顺利,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苏联人不肯明确表态,毛泽东为此十分生气。一次,米高扬与毛泽东一起吃饭,他指着桌子上的一盘鱼问:“那是不是活鱼烧的?”谁都知道,西柏坡村边的河里有的是鱼,在当时的条件下,吃活鱼比吃冻鱼要方便得多。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米高扬的问题,而是用筷子挟了一块土豆,说:“我们吃了多年这个菜,好吃,营养丰富呢!”这件事毛泽东一直没有忘,所以这会儿到了莫斯科,就非吃活鱼不可了!
“毛泽东说的这些话,是一篇大文章”
1949年3月5日至13日,毛泽东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这实际上是一次为新中国奠基的会议。
中国革命的胜利,的确是个伟大的奇迹。作为一个非同凡响的政治家,毛泽东对此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叶子龙在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说的这些话,是一篇大文章,既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时刻遵循的原则,也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毛泽东告诫全党,要坚持两个务必,而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叶子龙写道:毛泽东在物质生活方面是地地道道的平民本色。他多次对我说过,他是个农民,农民的生活习惯他永远也改不了,也不想改变。他的衣食住行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有人说他酷爱吃红烧肉,喜欢穿旧衣服,这都是事实,但重要的是他在生活上从来都是厌恶奢华,提倡俭朴。进城以后,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本色没有丝毫改变。有这样一件小事:1953年秋,叶子龙去杭州的九溪十八涧出差办事,那里盛产茶叶,就买了点一元一斤的茶叶。回到中南海,他拿给主席看,毛就说太浪费了,不该买这么贵的东西。
毛泽东倡导实行火葬,掀起了一场丧葬的革命。而这一想法的形成,与任弼时的逝世及后事处理有关。任弼时是中共五大书记之一,又是开国元老。他的去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因此,为任弼时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追悼会和送葬仪式。
事后,毛泽东不止一次地对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负责同志说,弼时同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大,对其进行厚葬是必要的;但我们死后如果都这样葬,是不是有些浪费了?
1954年在杭州,毛泽东看到西湖周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坟墓,不无忧虑地说,人死了都土葬,死人与活人争地,长此以往,活人就没有地种了,那怎么办?于是,多次建议人去世后实行火葬。
1956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各民主党派负责人齐聚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在“倡议实行火葬签名册”上第一个签名。接着,朱德、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董必武、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先后签名,当时不在北京的陈云也专门写信补签。这样,就共有137人签了名。
毛泽东看叶子龙没有动,就问:“你为什么不签,是不是怕火葬啊?”
叶子龙说:“我不怕这个,是怕不够格。”说完走到桌前,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是第72个签名的人。
叶子龙在回忆录中写道:“签字的多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一代开国元勋,他们一生艰苦朴素,并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生前诺言。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留下的墨迹仍然激励着后人。至于毛泽东逝世后,他的遗体保存了下来,这是出于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当是世人都可以充分理解和拥护的。”
“他在与我握手的瞬间,分明有一丝不易被外人察觉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