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从毛泽东点评人物看他的人格独立性
发布时间: 2010-03-25    作者:曾珺    来源:《湘潮》 2010-03-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泽东是很讲究人格独立的。在他看来,没有独立的人格、事事依附别人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在国共合作时,他始终主张在政治上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反对盲目随从国民党的作法;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他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的方针;在国家外交活动中,他始终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独立自主地开展外交活动。平日,从毛泽东对一些人物的点评中,我们就能体察到他的人格独立性的可贵品质。
  “要打倒贾桂作风”
  京剧《法门寺》 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子傅朋在孙家庄偶遇孙玉姣,互生爱恋,后因歹人诬陷卷入一桩人命奇案,蒙冤入狱。侠女宋巧姣乘刘瑾陪同皇太后至法门寺进香时,冒死告状。刘瑾命人复查,真相大白,结案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内。对这出戏,毛泽东十分爱看,20世纪40年代初在延安就不厌其倦地看过4遍。重庆谈判时,蒋介石3次请毛泽东看戏,毛泽东去看了两次,其中一出就是看《法门寺》。毛泽东如此喜爱《法门寺》,除欣赏这部京剧卓越的文艺价值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技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非常重视剧中刘瑾身边一个叫贾桂的小太监。
  据毛泽东在延安时的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每次看《法门寺》,当演到刘瑾让贾桂坐下,贾桂说“我站惯了”时,毛泽东总是不禁哈哈大笑,还经常指着贾桂说:“你看,他真是一副奴才相,人家叫他坐下,他说站惯了。”1949年夏天,毛泽东在北平长安大戏院观看京剧《法门寺》后,对身边的警卫说:“《法门寺》里有两个人物很典型,一个是刘瑾,一个是贾桂。刘瑾从来没有办过一件好事,唯独在法门寺进香时,纠正了一件错案,这也算他为人民办了一件好事。贾桂在他上司面前,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十足的奴才相。我们反对这种奴才思想,要提倡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要有自尊心。”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又多次谈及贾桂。当时,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一方面,中苏关系日趋紧张,逐渐走向公开分裂的边缘;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断抛出各种威胁,妄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在种种困难面前,有一部分人、甚至党内一些干部也变得茫然无措、丧失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新中国要想依靠自身力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先鼓舞起干部群众的士气。1956年4月20日,毛泽东为撰写《论十大关系》在听取国务院部门负责人汇报时,针对社会上流行的“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的建设是不可能的”的错误观点,批评说:“当奴隶当惯了,总是有点奴隶气,好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叫他坐,他说站惯了。”毛泽东后来还在《论十大关系》中特意写到:“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1958年5月16日,在处理同苏联专家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给第二机械工业部党组批示:一方面要求要尊重苏联专家,虚心学习,另一方面反对迷信权威、没有独立见解的思想。并说:“要破除迷信,打倒贾桂!贾桂(即奴才)是谁也看不起的。”在同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再次讲道“京剧《法门寺》这个戏里有个角色叫贾桂,他是刘瑾手下的人……有一次刘瑾让贾桂坐下,贾桂说:我站惯了。不敢坐。这就是奴隶性。中国人当帝国主义的奴隶当久了,总免不了要留一点尾巴,要割掉这个奴隶尾巴,要打倒贾桂作风。”
  在毛泽东的眼中,贾桂成为一个软弱、迷信权威、没有独立人格、彻头彻尾的反面教材。
   “梁鸿余热不因人”
  毛泽东曾说:“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一些猴气,是为次。”这里的虎气,即是一种不屈服、不依附、保持独立人格的英雄气。所以,他对梁鸿推崇备至。
  梁鸿,东汉初期经学家、文学家,一生隐居,本为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后因撰写讽刺统治阶级奢靡生活的文章被迫改名换姓到南方,以为人舂米为生。《东观汉记·梁鸿》中曾记载“不因人热”的故事:“(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据笔者查到的资料,毛泽东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梁鸿,是在1958年。当时,毛泽东正在武汉视察,在回忆革命烈士雅声时说:“我在湖北省农民协会和武昌农讲所工作时,同雅声同志多次接触,谈革命和将来,谈诗词也很投机。我们交换过各自的诗,他的名句我至今还记得:‘范叔一寒何至此?梁鸿余热不因人。’这两句用典,很融洽,很活。我看比李商隐的好。用这种诗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在当时白色恐怖中的硬骨头精神。”
  这里,毛泽东在借用典故来称赞革命烈士雅声的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历史人物范叔、梁鸿的推崇。

   1959年3月在郑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具体阐述了“不因人热”的故事。他说:东汉有个梁鸿,“举案齐眉”就是讲他的故事,他有个老婆叫孟光。他们穷得要死,给人舂米度日。有一个人对他说:“我这里有火,你用它来烧饭吧。”他说:我“小子鸿,不因人热者也”。你有热,我不沾光。这个人后来到了无锡,成了经学家。这个人是硬汉。毛泽东说:我们中国穷,但我们不要恩赐。并鼓励干部“要立这个志气。要自力更生,要有这个志向,我们人多,我们靠自己的双手起家”。
  毛泽东不但拿“不因人热”的故事来鼓励干部,还将其作为很好的教材启迪子女。据毛泽东的秘书林克回忆:“1959年6月3日早晨,毛主席刚刚起床,就跟我讲起梁鸿‘不因人热’的故事。梁鸿是东汉人,少孤家贫,经常独坐,不与人同食。别人先做饭,做毕招呼他说:灶和锅还是热的,快煮饭吧!可他却不用别人的热锅,熄灭灶火,重新燃薪做饭。毛主席说:过去我跟孩子们谈过这个故事,但他们年幼,没有印象。我领会他是借这个故事,鼓励自己的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有志气,不仰仗他人,不人云亦云,要有独立性格,自立自强,靠自己艰苦创业。”
  毛泽东的一生,同样可以说是“不因人热”的一生。在他看来,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不能丧失独立性,成为依附强大势力的软骨头。这种思想,更多地体现在他治国安邦的理念之中。1945年1月10日,他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上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同年8月13日,毛泽东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根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的基本态势,就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力主建立独立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58年6月17日,他在关于向军委会议印发李富春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报告上批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