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外交上谋求中国的大国地位
中国的大国地位在近代以来失落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中国进入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但实际上并没有自己的大国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争取中国的大国地位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关于争取中国大国地位的问题,有必要实事求是地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况,我把这个称作历史还原法。现在有不少人习惯于用现在的观念来判断当年的是与非;也有不少学者,虽然在研究时力图客观,但是由于缺少一种必要的历史还原,缺少对当年这些领导人每天生活其中、并与之打交道的那个世界的基本特征的把握,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还是用今天的是和非来评判当年。所以,这个历史还原法对于我们恰如其分地理解历史、评价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6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局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人们普遍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来,在19世纪末,很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包括政治学家对20世纪人类的进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但没想到进入20世纪以后两次世界大战连续爆发;还有整个世界的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在1929年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并导致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这种危机对全世界,除了一些不发达的地方和极为闭塞的地方,都产生了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带给人太多的欢欣,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 这个和平的局面究竟能维持多久?第三次世界大战什么时候会爆发?可不可以避免?这不是毛泽东个人面临的问题,而是当时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第二个基本特征,也就是苏、美、英等大国,通过雅尔塔会议及之前的一系列国际性会议,初步确立了苏美的两极格局。所有的国家在寻求国家独立的时候都不能不考虑这个背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作出了为争取中国的大国地位的第一件大事一一选择“一边倒”的政策。
在苏美两大阵营中,我们要不要实行“一边倒”?在当时是有过争论的。毛泽东认为,尽管中国是一个大国,过去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现在毕竟是一个积贫积弱、刚刚得到独立的国家,况且还有一个敌对的政权在台湾地区存在,还占据着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时的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唯一的现实选择就是在两大阵营选择一个,即“一边倒”,而不可能美、苏两边搞骑墙的政策。但即使是在“一边倒”的过程中,毛泽东还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我们要倒向苏联这一边,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够成为苏联的小兄弟似的卫星国。怎么办?这就决定了毛泽东在第一次访苏时必然要经历一场艰难的斗争,既不能跟斯大林翻脸,但又要结束苏联在中国的特权地位。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时我们希望订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要收回旅顺这些港口,这些都在民主党派内部通报过,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对此大家抱希望很大,认为毛泽东此行如能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贡献。所以,毛泽东第一次访苏可以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就是毛泽东在苏联待了两个多月之久的原因,最后双方终于达成了一些妥协。可以说,中苏关系问题的协调和解决,是当时的第一件重大事情。
第二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抗美援朝决策的过程,既是毛泽东对于新中国内政外交的认识过程,也是中、美、苏三国领导人智力的角斗过程。当时,美国和苏联在国际战略上都没有局部战争的概念。在他们眼里,朝鲜半岛上打的这场仗,如果最后扩大到苏美两国都出兵了,那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而他们双方都在力图避免由于这个地方引起两国的对垒,引起新的世界大战。1950年6月25日以后,美国人宣布要干涉朝鲜内政,要成立联合国军,美国人为应付苏联做了很多准备。不过当美国代表进门后,看到苏联席位上苏联代表玛立克缺席,他心里就有底了,这表明苏联无意和美国人在朝鲜半岛的问题上摊牌,进行全面对抗。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以为可以不顾中国人的警告,以为中国人说话无足轻重,可以大胆地越过三八线。对于毛泽东来说,他第一着棋就放在阻止美国人越过三八线。所以1950年9月和10月,毛泽东、周恩来连续三次发表声明,如果美军越过三 八线的话,中国人绝对不会坐视不救。他们本想控制这个局面,但最后还是控制不住,只能出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