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还可以看到,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四个现代化”的国家,这个口号,也是由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如前所述,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立即提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主张。此后,在领导全国人民为现代化所做的艰苦奋斗中,他逐渐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一系列思想。其过程大致如下:
还在革命胜利前夕的1945年4月,毛泽东即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这里所说的“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应该说是“四个现代化”思想的最初萌芽。
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一次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到了1953年8月,毛泽东在审改周恩来1953年8月11日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所作的结论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第一次正式的文字表述,即:“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来,毛泽东在审批一些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时,对总路线的内容的表述作了一些修改,将“国家工业化”,改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篇政府工作报告,是经过毛泽东审阅同意的,可以说代表了毛泽东的思想。只是这时提出的是“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而不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毛泽东在1957年2月、3月分别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都提到了“三化”,即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没有提到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但实际上,这里提到的科学文化现代化,是包括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内容的。
1958年毛泽东三次读斯大林所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在批注中,加了“国防现代化”。1959年年底,他在杭州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时,在谈话中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到此时为止,“四个现代化”的完整提法已经有了,但还没有出现在公开发表的文字当中。
“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向全国人民正式公布,是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一提法是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提出的。
在1975年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了这段话,并特别指出,是“遵循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毛泽东去世以后,我们党继承了他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遗志,直到现在仍然把这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不同的,只是在次序上把工业现代化移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前面,为的是更好地体现以工业为主导的意思。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直到毛泽东逝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是他时刻思考的问题。的确,在经济建设上,无论理论抑或实践,毛泽东都犯过错误,有些错误是极为严重的。特别是在处理发展生产力与搞阶级斗争的关系上,毛泽东常常把阶级斗争放在一种不恰当的突出地位,而且把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搞错了,把一些不属于阶级斗争的东西当作了阶级斗争,使生产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这个教训是沉重而且深刻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为了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他一直在探索着。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他作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始终把经济的发展视为社会主义得以发展和巩固的基础。这是他的社会主义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