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使得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它使得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真正到来了;它使得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进一步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它使得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铺平了道路。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存在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在毛泽东领导时期,依靠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依靠全党同志、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我国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不仅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增强国防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为中国与外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平等的原则下发展经济往来创造了前提。
从1952年到1978年,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1.4%。这个发展速度,居于同期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前刘。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据世界的位次: 1957年和1978年,谷物3→2,棉花2→3,猪牛羊肉2→3,化学纤维26→7,布3→1,煤5→3,原油23→8,发电量13→7,钢9→5,水泥8→4,硫酸14→3,化肥33→3。除少数农副产品产量的位次保持不变或稍有后退外,谷物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位次都明显提前了。
随着建设事业的进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全国总人口从1949年的5.4167亿增长到1976年的9.3717亿。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418市斤增加到615市斤。这就是说,尽管人口增加了近4亿,人均占有粮食还是增加了近一倍。在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国家工业化基础建设的情况下,尽管人民群众生活逐年改善的增幅不大,但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这在当时被世界公认是一个奇迹。
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解放前,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为25‰,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仅35岁。这个时期,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居民平均寿命随之显著延长。中国人不再被讥笑为“东亚病夫”了。
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地说过:“社会主义革命己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12]这些进步,是在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初步的、但又是有力的显示。
这些进步,不仅在当时已经使中国极度贫弱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变,而且为中国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庆祝新中国诞生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深切怀念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奠基人毛泽东。正如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指出的那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中国各族人民将永远铭记毛泽东为新中国的创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建立的不朽的历史功绩。
(原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2]《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页。
[3]《刘少奇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4]《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页。
[5]《刘少奇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页。
[6]《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7]《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页。
[9]《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2页。
[10]《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52 页、第 260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02 页。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