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实行“第二次结合”,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推向前进。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这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现代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起来,解决了中国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领导人民基本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第一个历史任务,从而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而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起来,则是为了解决中国如何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以期领导人民去完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个第二项历史任务。
为了正确地实行“第二次结合”,需要解决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这个问题。毛泽东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65]总之,一要遵守、坚持,二要创造、发展,这就是他提倡的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
要遵守、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就要“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66]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的东西,不经过认真的钻研是掌握不了的。在全国胜利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确定了12本干部必读的马克思主义书目。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对干部学习理论规定了严格的制度。为了纠正“大跃进”中的一些错误认识,毛泽东在1958年建议各级干部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这两本书。1963年12月,他表示赞成中共中央宣传部提出的组织干部学习或选学马克思主义30部著作的建议。在晚年,他还反复地讲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他说:“我党多年来不读马、列,不突出马、列,竟让一些骗子骗了多年。”[67]这个教训很严重,应当记取。
毛泽东之所以要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和工作中的预见性。如果“不重视学习理论,天天搞事务,一定要迷失方向”[68];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正确地进行调查研究,科学地总结经验,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我们“要学马克思主义,才有方法,才有共同语言”[69],党内的团结和干部队伍的团结才能有牢固的思想基础。
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指出,“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专门模仿;一种是有独创精神,学习与独创结合”。我们的思想方法,应当是“坚持原则和独创精神”。[70]独创,绝不是闭门造车。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去调查研究新的情况,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才有可能作出理论上的创造。正是从尊重实践的观点出发,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实践超过了马克思。实践当中是要出道理的。”所以,我们“要产生自己的理论”。[71]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过,“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72]即将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样十分重视将中国建设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在这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理论上的重要建树。
(1)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实行“第二次结合”的思想,论述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特点。有关情况,前面已经讲过了。
(2)阐明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理论原则。比如,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从而为进行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提出关于两类矛盾的学说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并且预计中国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100多年的时间。
(3)制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指导方针。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个命题,指出要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工作,并且“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主张实行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大中小企业、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等一系列的“同时并举”即“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阐明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了若干重要思想(如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主张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主张试办托拉斯;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等)。第二,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主张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使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强调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最根本的权利;提出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设想(如国家主席的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党代表实行常任制等)。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面,指明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提出了建立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历史任务。
在军队和国防建设方面,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防止“和平演变”方面,等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提出过许多重要的战略思想。
诚然,对于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些认识,还有待于深化和发展。1959年底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说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至今不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不成熟,离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还很远。现在就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73]由于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要随之发展。所以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他曾对与会者明确讲过:“你们应当超过我。”[74]
凡事开头难。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毛泽东等老一辈中国革命家提出和阐明的那些富于独创性的理论,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的邓小平说,他们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基础”。[75]这个判断,完全符合实际。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顶住来自外部的各种影响和压力,坚定不移地进行这种探索。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将永远记载在党和国家的史册上。[76]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