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发布时间: 2010-03-05    作者:梁柱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0-03-05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执行并有望提前完成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有过失误,付出过很大代价,但这仍然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年。一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1966年,建成并投产的限额以上的大中型项目1198项,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兴建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我国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等等,大多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填补了我国工业的许多空白;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内地和边疆地区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10年中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有了巨大的增长,1966年同1956年相比,钢铁、煤炭、石油、发电量、机床分别增长了245%、129.9%、1154%、397%和112%。二是农田基本建设初见规模,效果明显。兴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水浇地面积增加2600多万亩,拖拉机拥有量和化肥施用量增长6倍以上,机耕面积由1957年的2.4%提高到1965年的15%;农业技术改造的积极开展,为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在粮食、棉花增长幅度较大的同时,经济作物也获得一定的增长。三是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到1956年,专门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达到1714个。各个产业部门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装备、条件较好的科学研究中心,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科技队伍从1957年的120多万人增加到1963年的230多万人;在资源勘探、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技术以及基础科学理论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新的突破;高新科技得到一定发展,现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我国航天技术就是从1956年起步的,到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1964年10月和1965年5月,我国原子弹先后两次爆炸试验成功,从而打破了国际上的核垄断;1965年着手制定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间计划和相应的各方面研究工作。四是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学校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新建和扩建的各类高校近30所,10年中高校毕业生达到13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的规模和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各类业余教育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各行各业职工的文化素质;这10年间,各条战线都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学有专长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骨干力量;继续保持和发扬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文化大革命”的10年,使党和国家经历了重大挫折,经济建设也受到严重损失。但应该看到,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毛泽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林彪、“四人帮”的破坏活动,特别是通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力挽狂澜的艰苦努力,使经济建设在总体上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开始的第一年,由于有上半年增长的基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仍比上年增长10.7%,工业总产值增长20.9%,农业总产值增长8.6%。1967~1968年是局面最为混乱的两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6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5.7%,工业总产值下降13.8%,农业总产值仅增长1.6%;196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又下降4.1%,工业总产值下降5%,农业总产值下降2.5%。从1969年开始的7年,由于各方面的努力,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3%。而1976年因受到“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严重冲击和唐山大地震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6%,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2.4%,农业总产值下降0.4%。

  总之,从1953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这是伟大的历史性成就。

  在外交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十分严峻的。美国不仅拒不承认新中国,而且竭力阻止其他国家承认,并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目的是要通过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从而使新中国政权无法立足。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3](p.1465)。新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区别不同国家对我国的不同态度,同世界各国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国家企图封锁中国的链条。1971年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促成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到1976年,在当时世界上独立的130多个国家中,同我国建交的达到111个。在国际上树立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尊严形象,赢得了朋友,赢得了声誉,为巩固我国革命胜利成果、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要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正确结论。

    1. 毛泽东领导军队正风反腐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2. 毛泽东与“向西藏多路向心进兵”
    3.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溯源
    4. 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
    5. 毛泽东与大比武运动的中止
    6. 毛泽东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贡献
    7. 薛庆超: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是关键
    8. 毛泽东的胜战之道
    9. 毛泽东三次点将“海空雄鹰团”
    10. 从工业化到现代化: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演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