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两大探索
发布时间: 2010-03-05    作者:梁柱    来源:《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2010-03-05
  字体:(     ) 关闭窗口

  战略思考之四:要防微杜渐防腐拒变,保持人民政权的纯洁性。如何防止党和国家各级干部脱离群众,蜕化变质,防止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的滋生,是毛泽东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他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

  廉洁奉公、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党所以能够依靠群众去夺取胜利的一个重要的自身作风的保证。毛泽东十分重视包括艰苦奋斗在内的党的作风建设,对于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疾恶如仇。19384月,毛泽东曾生动地讲述了在同国民党争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斗争中,建设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他说,为什么全国人民特别喜欢共产党呢?第一,因为它但有了政治方向,而且始终坚持了这个方向;第二,因为它有一种作风,一种奋斗的习惯。它对于每一个党员,除了教育他们坚持政治方向以外,还要求他们有一种作风。在这里,毛泽东明确地把党风作为实现党的路线的保证,而二者又是使人心向我的具有同样重要的基本因素。

  在毛泽东看来,执政将使党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对我们党是一个严格的考试。执政使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战争年代做一名共产党员,意味着要随时准备为革命献身,而在执政的情况下做一个共产党员,则不仅意味着献身,而且还在实际上意味着一定的权力。这就是说,执政党的地位,是会使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不像过去那样容易体现一个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如果共产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对此不谨慎、不警惕,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和监督,就有可能在群众面前作威作福,严重脱离群众,就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一己私利,以至蜕化变质。

  对于执政后一些共产党员可能经不住和平环境的考验而腐化变质的危险性,党的其他领导人也都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刘少奇在194812月的一次讲话中就指出"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的这种担心有点理由。在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一个村长,一个县委书记,可以称王称霸。胜利后,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19574月也指出"我们一旦取得全国政权,就带来一个危险,就有一些人可能会被糖衣炮弹所腐蚀,被胜利冲昏头脑,滋长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甚至会出现个人野心家,背叛群众。这方面的危险是随时存在的,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警惕。"

  在毛泽东看来,腐败现象本身就是"和平演变"的一种表现,他甚至认为,资产阶级糖弹的进攻"比战争还要危险和严重",因而对惩治腐败现象毫不手软。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同党内诸如贪污受贿、以权营私、蜕化变质等腐败现象进行毫不调和的斗争。他曾经用"懒、馋、占、贪、变"五个字,形象地揭示了一个干部发生蜕变的规律。他极力寻求克服阴暗面的方法,并为此作了种种尝试,由于当时是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走向了反面,但他在这方面的一些重要思想是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的。

  毫无疑问,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把执政后防止腐败与防止和平演变作为重大历史课题提出来,成为他晚年的一大战略思考,其实质仍然是要使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担负起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60年代初,毛泽东深刻批判了赫鲁晓夫关于"全民党"的错误观点,指出"有些人说共产党是全民的党',我们不这样看。我们的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战斗部队。咱事实证明,只有这样的党,才能具有抵制诱惑的能力,才能承担起领导的责任。十月革命前夕,列宁曾说过"我们不知道,我们胜利后是不是会出现暂时的反动时期、暂时的反革命胜利时期,这不是没有可能的,所以我们胜利后一定要挖上三道战壕',来防止这种可能性。今天,列宁的这个预言不幸而言中。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历史大倒退固然有外部因素,但根本原因在于自己主动撤销了这"三道战壕",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1. 论社会主义时期群众运动与现代化建设
    2.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六十年
    3. 偷不走的“半边天”
    4. 中国特色宗教社会作用“两重性”略论
    5.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代的新发展
    6. 新时期 我们为什么要学雷锋
    7. 为新中国放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