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两大探索
发布时间: 2010-03-05    作者:梁柱    来源:《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2010-03-05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探索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对寻找我们自己的建设道路就有所思考,而在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即党的八大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则进行了多方面的、集中的探索。后来虽然发生了""的失误,但他没有停止这一探索工作。应当说,这次探索的起步是正确的,但由于还不成熟,因而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两个趋向发展,最终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但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就其正确和比较正确方面的趋势来说,确实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积累了探索的实践经验,这对于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是起了开拓性的积极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的产物。这些成果,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主题明确:走出一条自己的建设道路。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如何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相联系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照搬苏联"。毛泽东指出"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事情确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苏联学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计划期间,正是在这种体制的组织下,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这种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反对教条主义的经验,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条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因而比较早地认识到,建设道路也同样不能照搬外国。这正如毛泽东后来谈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照搬苏联的办法,"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这使得毛泽东等人对当时经济体制及管理体制,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发觉统得太死,不行,着手改进体制"。这样,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新课题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工作。这时,正是通过对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深入思考,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促使我们党重新审视苏联模式的利弊得失,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探索自己的道路的思路就更加明确了。这就是说,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东欧、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己的建设道路,就是这个时期探索的主题。毛泽东提出的许多改革性的重要思想和措施,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二,探索涉及的面广,它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毛泽东提出"以苏联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时,进行了相当规模的、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报告。毛泽东后来说:19564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又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

    1. 论社会主义时期群众运动与现代化建设
    2.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六十年
    3. 偷不走的“半边天”
    4. 中国特色宗教社会作用“两重性”略论
    5.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代的新发展
    6. 新时期 我们为什么要学雷锋
    7. 为新中国放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