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正确处理学习外国与为我所需、所用的关系。毛泽东一向重视并提倡向外国学习,不仅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而且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他强调:资产阶级的东西也要认真学,非学不可。但是这种学习不是照搬,而是要分析、研究、理解。他在1956年8月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就指出:“学外国不等于一切照搬。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这就是他后来所概括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毛泽东看来,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由于近代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历来受人欺负,造成了一些人的民族自卑心理。“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22)“全盘西化论”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状态。毛泽东历来反对“全盘西化”的主张,强调指出:“不要全盘西化。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23)同样,毛泽东也十分鄙视教条主义的学习,认为教条论是最无出息的,最可丑的。他强调学习外国“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24)他主张学习外国要重在消化,吸收它的长处,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他指出:“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但中国的特点要保存。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收外国的东西。应该交配起来,有机地结合。”(25)这些思想,无疑是深刻而富有教益的。
再其次,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防止和平演变的关系。毛泽东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又明确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持抵制和批判。在毛泽东看来,我们既要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同时又不要因此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50年代中期,西方反共势力利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困难局面,大力向社会主义国家兜售和平演变战略,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第三、四代人的身上,并断言“共产主义将从内部瓦解”。这首先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注意,及时敲响了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的警钟,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设想。诚然,毛泽东晚年由于错误地估计当时的党内外形势,使防止和平演变的斗争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恰当地重复“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政治上、经济上导致了严重后果,使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但是,就毛泽东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来说,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防止和平演变的关系却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就是要坚定不移、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下,要善于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
1958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报告的一个批语中,曾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路线作过这样的表述:“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这里虽然主要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但同时也把争取外援和学习外国放到了一定的位置上,应该说,这是毛泽东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对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与学习外国的一种思考。
注释
①②《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94页,第560页。
③《毛泽东书信选集》,第3页。
④《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一分册,第233—234页。
⑤《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126—130页。
⑥《解放日报》1944年8月15日。
⑦《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317页。
⑧⑩(11)(12)《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75页,第1507 页,第1435页,第1473页。
⑨(14)《周恩来选集》下卷,第85——87页,第208页。
(13)(22)(24)《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27页,第287页,第285页。
(15)(26)《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93页,第264 页。
(16)据1992年第10期《湖南老年》刊登的叶辉的文章记述:1956年夏秋之交,毛泽东到广州视察工作,陶铸等向他汇报工作时提出,为了加快沿海工业的发展,当前可抓住香港贷款利息很低的机遇,引进资金在广州某个地区开办工厂,毛泽东经过认真思考后向陶铸表示:敞开大门,引进外资,这个想法很好。你们赶快写个报告,我们到北京进一步研究。这个材料可作为我们了解这个时期毛泽东对我国对外开放问题思考的参考。
(17)转引自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18)(20)转引自《党史研究》1987年第6期。
(19)《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84——1086页。
(21)引自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年版,第18页。
(23)(2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53页,第7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