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3-05    作者:梁柱    来源:《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2010-03-05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毛泽东看来,学习外国文化,必须是有批判、有分析的,要重在吸收。他强调要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为我所用的原则,来吸收和借鉴外国的东西。他在19568月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就指出,学外国不等于一切照搬,"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他还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引导人们认识中外交流的源远流长,阐明学习外国应重在吸收、创新的正确态度。他以音乐为例,说"隋朝、唐朝的九部乐、十部乐,多数是西域音乐,还有高丽、印度来的外国音乐。"他指出,演外国音乐并没有使我们自己的音乐消失,"而是继续在发展""外国音乐我们能够消化它,吸收它的长处"。他认为,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由于近代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历来受人欺负,造成了一些人的民族自卑心理。"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全盘西化"论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状态,是属于奴化思想的文化。毛泽东历来反对"全盘西化"论的主张,强调指出"不要全盘西化。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有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同样,毛泽东也十分鄙视教条主义的学习,认为教条论是最无出息的、最可丑的。它曾使我们吃过大亏,是有害无益的。他强调学习外国"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他主张学习外国要重在消化,吸收它的长处,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他指出"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但中国的特点要保存。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吸收外国的东西。应该交配起来,有机地结合。"这些思想,无疑是深刻而富有教益的。

  这里要着重指出"全盘西化"论是五四时期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向右的方面发展的产物,其流毒延续至今,成为呼应西方敌对势力妄图"分化""西化"中国的一种有极大危害性的错误思潮。从20世纪80年代曾轰动一时的电视专题片《河殇》到近些年来某些人一再鼓吹的"彻底反传统""西体中用""自由主义传统"等观点,反映了"全盘西化"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何等顽固地表现自己。同他们的前辈相比,他们并没有增加什么新内容,从思想到语言都似曾相识。他们共同的一点是,中国文化-无是处,是衰落的文明,而西方文化才代表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只能全盘接受。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中国的国情,而且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就后者来说,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因而文化最有个性,最丰富多彩,最鲜明地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只能使本民族的特点更加丰富,而绝不会消失。早在20世纪初期蔡元培就对我国留学生说过"吾国学生游学他国者,不患其科学程度之不若人,患其模仿太过而消亡其特性。"如若志行薄弱而同化于外人,则"留德者为国内增加几辈德人,留法留英者,为国内增加几辈英人法人"。这是很有见地的。何况,西方文化同样有长处和短处,有精华和糟来自之分,怎么能全盘接收呢。"全盘西化"论者否定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他们所谓西方文化代表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更是抹杀了当今世界存在着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这样两种不同的趋势。事实上,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论的实质,是反对革命的新文化,结果只能是维护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而在今天,它是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形势下沉渣泛起,妄图扭转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而同被他们看好的西方潮流完全接轨。这是值得我们严重注意的。

  40多年前毛泽东提倡向外国学习时,特别强调要反对奴化思想,必须有民族自信心。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学习外国的长处,创造出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东西,这样才不会丧失民族自信心。毛泽东号召大家:"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这些话今天读来仍掷地有声,令人掩卷长思!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