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3-05    作者:梁柱    来源:《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2010-03-0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

  文化的革新与建设,既要正确处理古今关系,又要正确对待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如前所述,五四以来新文化的建设以及新旧文化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如何对待古今中外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毛泽东不仅重视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明确指出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洋为中用。这两方面都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肯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从来不是单线延续,而总是要吸收、融合外来的文化。一部中国文化史,就包含中外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这种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吸收、融合,也包括相互的排斥和斗争所谓文化进步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实现。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这种交流。像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中国汉至宋吸收了印度文明,在哲学、文学及美术方面,"得此而放一异彩"。但自元以来的六百多年间,与欧洲文明虽有接触,然未尝有大的吸收,只是墨守前人已有的成就,有如冬垫之动物"日趣赢瘾"。他痛感近世中国由于封闭、隔绝,在学术文化发展上大大落后于西方,国而他主张广泛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近代中国的文化交流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西方国家的大炮轰塌了古老中国的围墙,随之而来的是残杀、掠夺和元穷的灾难,但同时又输入了诸如进化论、天赋人权说一类的新思想。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企求从西方的文明中汲取振兴中国的养料,用以遏制西方强盗的入侵,但都没有成功。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成为一个尖锐问题。于是有所谓"一概排斥"全盘西化"等论调,各执一端,莫衷一是。

  毛泽东历来反对排斥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他说,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就是指其盲目的排外主义。当时以西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锁国愚民,闭目塞听,抱着天朝圣明四夷臣服的幻想,对外来文化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这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荒谬做法,不但使国家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局面,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盲目排外主义会迅速转为民族投降主义。而当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处在感性的阶段,这种盲目排外主义也会在劳动人民中存在。他们虽然有激烈的爱国情怀,但单纯的仇外情绪不但达不到救国的目的,还往往会被反动营垒所利用。义和团悲剧便是一例。只有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世界观之后,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才进到理性的阶段,把西方国家的帝国主义政策同广大人民区别开来,把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区别开来。这就为吸收、借鉴外国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毛泽东历来主张中国应当对外开放,中国应当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应当学习外国。当1935年工农红军还行进在艰难的长征途中时,毛泽东率领这支奇异的队伍登上了夏日的岷山,他极目远望,面对横空出世的莽莽昆仑,思绪万千。他征尘未洗,慨然命笔,一曲《念奴娇》直抒胸臆:"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拙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作为一位诗人,毛泽东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常常触景生情,浮想联翩,邀游在诗的王国里;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又往往在他的优美的诗章里,透露出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抱负。上引词句,可谓充分表达了他放眼世界的恢弘气魄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这就是: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这里,毛泽东强调了大量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必要性,并初步表达了要"洋为中用"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在世界上处于落后的地位。他曾实事求是地指出:"除了别的特点之外,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他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层面上指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学习外国的长处,就可以弥补自己的短处,克服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民族的片面性。因此,他把学习外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针提了出来: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他说"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现在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这是要有一点勇气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