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3-05    作者:梁柱    来源:《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2010-03-05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具有继承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命题。列宁在论青年团的任务时就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那完全是-派胡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这里,列宁批判了否认以往文化遗产意义的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错误,在他看来,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并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这是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深刻说明,而作为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典范。

  毛泽东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像他那样熟悉的不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就是在近代的革命家中,都是不多见的"。这个说法并不过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同样馍而不舍地挤时间反复阅读诸如《二十四史》等卷昳浩繁的中国史书,并作过大量批注,见解新颖,鞭辟入里。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悉心研究,并不只是出于个人的爱好,更不是那种纯书斋式的研究,而是为了把握中国的特点,为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说:"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他提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而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进行总结,继承这-份宝贵的遗产。

  在毛泽东看来,一部中国历史,"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己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他把这称之为"中华民族开化史",这个开化史,是包括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所达到的高度的文明成就。这说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十分丰富的。毫无疑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必然是处在历史的传统之中,都存在继承的问题。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这种继承基本上是历史的自然延伸。儒家思想能够长期占统治地位,就是两千年来封建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所需要的。现在我们对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在完全不同的经济政治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对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采取什么态度和方法,就成为一个十分突出、重要的问题。

  毛泽东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首先提出要在历史的辩证的分析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从而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有着多维内容的复杂的文化现象。毛泽东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有"民主性"的东西。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已经对此有过极为精辟的阐述"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柏,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这里,毛泽东肯定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有"民主性"的东西,并提出要吸收这些"民主性的精华"196012月,毛泽东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又对中国古代文化作了进一步分析,他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我们要注意区别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时期的东西。当封建主义还处在发生和发展的时候,它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封建时代的民间作品,也多少都还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这不仅说明了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封建主义的东西"有区别地、批判地利用;而且指出了对"反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能无批判地加以利用。所以,只有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我们才能充分地、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应当说,承认中国古代文化中"民主性"的东西,对历史有进步意义的东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吸收其精华,并要有批判、有区别地加以利用,这就是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比如,"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独具特色的内容,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是有"民主性"的思想。但在"君以民为体""民者国之本"的民本思想中,民与君二者的价值并不相等。这种民本思想基本上是地主士大夫的思想,他们提倡"君轻民贵"思想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统治。毛泽东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后,把他所熟知的古代民本思想改造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的思想。马克思说:"只有人民对外完全独立并且组成自己的国家,才谈得上人民的主权。"在实践上,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争得了人民民主。在思想上,他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他在这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生动而深刻的论述,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批判吸收,并在全新意义上加以解释,深刻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