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以凌厉攻势重创了蒋军。“823炮战”这一天,就一举击毙金门守军赵家骧、吉星文、章杰三等三名副司令官。至1959年1月7日,共进行七次大规模炮击,十次空战,三次海战,击落击伤国民党飞机36架,击沉击伤军舰17艘,毙伤国民党军七千余人,并有效地掌握了制空权。
其次,摸清了美国的底盘,逼其回到谈判桌上来。炮战开始,美国十分恐慌,立即向台湾海峡地区大量增兵,派飞机、军舰直接为国民党运输护航,公然入侵我国领海。同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发表谈话,重申美国将不放弃已经承担的、以武力阻止解放台湾的“责任”。为了打击美国的侵略气焰,毛泽东指示前线:如有美舰护航,照打不误,但只打蒋舰,不打美舰。这次炮战前线指挥员叶飞后来回忆说:9月8日,当我军向有美舰护航的蒋舰开火时,“没料到却目睹了一个戏剧性场面:美国海军特混舰队在旗舰指挥下一齐转向180度,一炮不发,便向外海驶去。而中弹累累的国民党军舰上的蒋军,则大骂美国人不够朋友,一开炮便逃之天天。他们的骂声通过它话机传到我们这里,大概是急得连密码都顾不上用了”。他回忆说:“事后我才明白,原来毛泽东命令只打蒋舰,不准打美舰,并且规定如美舰向我开火,我军也不予以还击,这一切都是在试探美帝国主义所谓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究竟有多大,美军在台湾海峡的介入究竟到什么程度。经过这一次较量,就把美帝国主义的底全部摸清楚了。”9月11日,美舰4艘再次为蒋舰运输护航,周恩来立即亲自部署了打击这次护舰编队的战斗,准备再次摸清美国的底盘。结果,当我军开炮后,美舰同上次一样未发一炮,立即退回外海。
在这期间,毛泽东又向美国打出了一张新牌,即9月6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的谈话中说:跟美国的事就大局说,还是谈判解决,还是和平解决,并提出“准备恢复谈判”。当时《人民日报》对这一谈话作了公开报道。艾森豪威尔得悉后立即召集国防安全委员会会议,表示中美之间可以“立即恢复谈判”。正如周恩来所说:“美方对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反应很快,非常重视关于和谈问题的几句话。”参加这次最高国务会议的傅作义在致毛泽东信中说:“我们党在主席英明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对这个战略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艺术的境地,在这个战略面前,从杜鲁门到艾森豪威尔都不得不让我们牵着鼻子走。”两国大使级会谈于1958年9月15日在华沙复会。
再者,联蒋抵美,继续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在金门炮战中,由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和《再告台湾同胞书》两个文稿,强烈谴责美国政府坚持侵略台湾的立场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同时希望台湾当局以和为贵,以爱国为重,提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结束两岸对峙,举行谈判的建议。文告告诫台湾当局:“希望你们不要屈服于美国人的压力,随人俯仰,最后走到存身无地,被人丢到大海里去。”
事实上,美蒋之间既存在互相勾结、利用的一面,又存在互相矛盾、同床异梦的一面。虽然蒋介石力图把美国拉人中国内战,依靠美国力量实现其“反攻复国”的梦想;而就美国来说,它虽然继续奉行“扶蒋反共”的错误方针,但基本立足点是要搞“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开来,把台湾问题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这同蒋介石所坚守的“反攻复国”的一个中国的立场和愿望,就必然存在着难以克服和消除的矛盾。
通过9月8日、11日美舰两次护航遭我炮击时立即逃逸的实际表现,毛泽东对美国的战略意图和在台湾海峡的介入程度已了如指掌。其实蒋介石也已意识到向美国乞求护航有随时被抛弃的可能,但他仍设法对金门输送补给,打算长期固守。这时,美国在通过增兵、护航等办法对中共进行军事威胁未能奏效的情况下,考虑采取脱身政策。9月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答记者问中说:我们没有保卫沿海岛屿的任何法律义务,我们不想承担任何这种义务。今后我要说,如果美国认为放弃这些岛屿不会对可能的保卫福摩萨(台湾)和条约地区的工作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我们就不会考虑在那里使用部队。这个谈话标志着美国当局对金、马的政策从“协防”转为“脱身”。其目的是逼迫蒋介石放弃金、马,退守台湾,企图在地理上造成海峡两岸的实际分离,形成事实上的“两个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