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始末
发布时间: 2010-03-04    作者:王江云    来源:国史网 2010-03-04
  字体:(     ) 关闭窗口

  发出这封信的时间大约是1963216日或17日。时任毛泽东秘书的林克在一篇文章里详细地回忆了毛泽东从看到《中国青年》的信到题词的全过程。由于这篇文章所披露的细节特殊而又重要,用别的方式转述可能导致失真,现将其照抄如下:

  记得大约在19632月中旬的某一天,《中国青年》杂志准备出版一期学习雷锋专辑,该杂志编辑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学雷锋题词。在我收到这封信时,毛主席正在北京,住在中南海丰泽园里的菊香书院内。这是一个古老的四合院、四面各有5间房、院落中间有几颗柏树。毛主席的我是就在北屋东头的两间房,说是两间,其实是一间,因为中间没有隔扇隔开。这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说是卧室,其实也是他的办公室、餐厅兼会客室。因为他在菊香书屋居住地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间卧室读书看报、批阅文章、会客和用餐。为了工作方便,我的办公室兼卧室就在菊香书院的东院里,这个院种了一些花木,是毛主席平时散步的地方。我住的地方离毛主席的寝室只有几十米之遥,这样有事可以随时找到。

  当天,值班警卫打电话告诉我,毛主席已经醒了。根据多年的习惯,他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要秘书把最新收到的文件、资料送给他。因此,在接到电话后,我立即拿出已选好要送给批办和阅处的文件和资料,其中有《中国青年》杂志请毛主席题词的信,来到毛主席寝室。这时,只见他已穿好睡袍,身上仍盖着毛巾被,半躺半坐地斜倚在床背上看当日的报纸。见我走进屋来,他把报纸随手放在左边床上堆得有两尺多高的书堆上。我把文件资料放在他的床头的长桌上。床的左方紧挨着长桌有一张方形的藤桌,桌上也堆满了文件和资料。我在藤桌西边一张椅子上坐下来,面对着毛主席,向他汇报了需要批阅的文件、重大的国际新闻、也提到了《中国青年》杂志请他题词的信。随后,我便离开他的寝室。

  大约过了两三天,《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同志打电话到毛主席办公室,询问主席是否已经答应写题词。当时,我了解毛主席已经看过《中国青年》杂志的信,但未作什么表示,我便如实地转告。他们说,《中国青年》杂志在31日出版,能否请主席在225日前写好,因为印刷还需要一周的时间。我将他们的要求报告了毛主席。毛主席让我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我回办公室,思索了一番,拟好了十来个题词,立即送给他。我现在还可以回忆起几个题词的大致内容。如:“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精神等等。

  222,毛主席睡醒以后,值班警卫员打电话告诉我,毛主席让我去一下。我带着事先选好的文件、资料匆匆来到毛主席的寝室。毛主席正穿着睡衣斜倚在床栏上看文件。看见我到了身旁,便放下了手中的文件。我随即将新文件放在他床头的长桌上。他示意我坐下。这时,毛主席从他身旁左边床的书堆上拿起了一张信纸递给我。我一看,他已在纸上用毛笔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7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我为他拟的十来个题词,他个也没用。这时,他还吸了一口香烟,从客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道:“你看行吗?我爽朗的回答说:“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主席好像要解释为什么没有采用我拟的题词这一疑问似的,接着说道,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些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搞形式注意。不但普通干部、群众要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现在看来,毛主席的这番话不仅指出了学习雷锋的方法,而且指明了雷锋身上最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指出了学雷锋的方向。毛主席谈完之后,我便回到我的办公室,打电话给《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告诉他们毛主席的题词已经写好了,请他们到中南海西门来取。应当指出,毛主席在题词之前,就阅读了报纸上有关雷锋的报道,了解了雷锋的故事。他曾对当时的军委秘书长罗瑞卿说过,雷锋值得学习。 编辑部接到林克的电话后,立即派刘全聚(时任杂志社公务员,后成为摄影家——编者注)骑摩托车直奔中南海。20分钟后,当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刚劲有力的字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整个编辑部沸腾了。大家凝望着题词,欢呼跳跃。随即,毛泽东的题词被复制为插图,刊登在196332日出版的《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上。

  毛泽东应《中国青年》编辑部之邀为雷锋题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新闻界和有关方面,各报社纷纷要就刊登这一题词手迹。《解放军报》得知毛泽东题词以后,迅速向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等中央常委发出信件,请求题词。几位中央常委先后于3月初题了词。为了使毛主席的题词和他其他中央领导的题词集中发表,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中央书记处专门会研究,决定于35日由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首都各报同时发表。就这样,几年以后,196335日被当成了毛泽东想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纪念日。

     《中国青年》编辑部在请毛泽东题词的同时,也向周恩来和其他一些中央领导发出了请求题词或写文章的信。给周恩来的信是和给毛主席的信同时发出的。周恩来对《中国青年》一贯是几乎有求必应,接到信后很快就挥笔写下了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题词,并派人送到了编辑部。周恩来的题词同毛泽东的题词一起刊登在了32日出版的学习雷锋专辑上。在为《中国青年》题词不久,周恩来又接到了《解放军报》要求为雷锋题词的信。这时,他已得知毛泽东题了词,就让办公室打电话到杂志社问主席题词的内容。我们向他作了汇报。于是,周恩来又一次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后来,编辑部的同志在拜访邓颖超大姐时,邓大姐谈到总理为雷锋第二次题词时说:已经是深夜了,他又一次翻看了雷锋日记摘抄,然后在房间踱来踱去,沉思了近一个小时,才坐下来题词。显然,周恩来是根据毛泽东的题词经过深思熟虑,对应该向雷锋学习什么作了高度概括。

  那一期《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还刊登了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郭沬若、罗瑞卿、谢觉哉应编辑部之请而写的诗歌和文章。罗瑞卿当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又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对《中国青年》出版学习雷锋专辑非常支持。接到编辑部的约稿信后,他立即组织专门班子研究,很快就写出了《学习雷锋——写给<中国青年>》的专文。谢老当时正生病住在医院,编辑部的同志去医院看望他,顺便谈起了雷锋的事迹和《中国青年》准备出学习雷锋专辑的打算,希望谢老病愈后能写点东西。谢老当即问了专辑的付印时间,让我们给他送去一份雷锋日记摘抄。在病榻上,谢老阅读有关雷锋的事迹后,写了一篇散文《读雷锋同志的日记摘抄》和一首《学雷锋》诗:“曾云六亿舜尧群,崛起平民总不同,谈到做到心意广,神州处处学雷锋。谢老的散文和诗都赶在225日前写好了。董老也送来了一首诗《歌咏雷锋同志》,诗曰:“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阶级观清楚,劳动念朴纯,螺丝钉不锈,历史色长新,只作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普通一战士,生活为人民。为了编好这本学雷锋专辑,编辑部特别组织了一个采访组于212日到辽宁实地采访。我们到沈阳后,得知雷锋所在的团的俱乐部主任陈广生掌握雷锋的事迹最多,他正在大连向青年讲雷锋事迹。我们立即赶赴大连。当天,我们先和青年一起听陈广生作报告,晚上和他一起研究怎样改写长篇通讯。第二天,我们参观了正在大连循环展览的雷锋事迹,并一本一本地仔细看了雷锋日记的原作,对照报纸已发表的日记摘抄,作了补充,增加了一些新的段落,使之更加充实。经过几天紧张的工作,我们大约于218日、19日返回北京。

  196332,刊登有毛泽东、周恩来题词和其他中央领导诗歌和文章的《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出版发行,广大青年争相购买,一时间真可谓洛阳纸贵。这本专辑在全国5个代印点几经重印,累计印数达到800多万份,仍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有些青年买不到,就互相传阅,或到图书馆借阅。后来,编辑部还收到一位炊事员寄来的一封信,说他到处奔走,也没买到这一期《中国青年》,他只好借了一本,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了下来。把一本1648页约10万字的《中国青年》手抄了一遍,这个读者对雷锋的热心可见一斑。编辑部收到这封信后,给他寄去了几本这一期《中国青年》并请他把手抄本寄给编辑部。196310月,《中国青年》创刊40周年纪念时,这本手抄的学习雷锋专辑在编辑部举办的展览会展出。周恩来看到这本手抄本时仔细询问了它的来历,并指示有关部门增加给《中国青年》的纸张供应,以扩大发行。

  就这样,由于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及《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的大力宣传,向雷锋学习的热潮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发展了起来,雷锋的精神从此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 中宣部发布“时代楷模”廉福章 和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先进集体
    2. 学习和弘扬雷锋的乐观主义精神
    3. 雷锋故乡的守望
    4. 80后代表权太琦:只要旅客需要 雷锋车组就会一直服务下去
    5. 9个细节透视雷锋热
    6. 走进雷锋的内心世界
    7. 追寻雷锋的信念之源
    8. 雷锋:时代的楷模
    9. 做雷锋那样的好“学生”
    10. “最美中国人”的幸福观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