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毛泽东与"文化大革命"的关系
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文化大革命"。这个看法我赞成,但还不够全面准确,还必须加上"只有毛泽东也不会有‘文化大革命,"这句话。为什么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文化大革命"?任何一场政治运动,并不是客观上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就会发生的。如果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话,这个东风就是主观条件,特别是领导条件。在当时的中国面对上述特定历史条件能够作出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样重大决策的只有毛泽东。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夸大了个人作用呢?我认为并不是如此。因为正如列宁所说"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①这就是说,面对同样的客观矛盾,不同的党的领导人可能作出不同的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采取不同的对策。设想当时的中共中央如果最后作决定的毛泽东,而是刘少奇,或者是周恩来、邓小平,他们会决定不惜粉身骨也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吗?肯定不会。而且也只有毛泽东才育样高的威望和魄力,能够不顾大多数党的高级干部的意愿,直接号召万群众,发动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大风暴。当时的文件明确肯定"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这符合历史事实。
为了更有具体感,我们不妨举几个实例:比如,作为"文化大革命"导火线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就是在毛泽东支持和默许下,由江青在上海组织的。这篇文章经过毛泽东几次亲自审阅批准,才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中央没有开过会,也没有一个常委知道此事,中央书记处不知道,连主管意识形态战线的中央宣传部也毫不知情。
再如,"文化大革命"在组织上的准备是从批判罗瑞卿开始的。罗瑞卿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公安部长,是掌握专政机关的实力派人物。林彪派自己的老婆叶群携带伪证到毛泽东那里去告状,毛泽东支持林彪,下令在上海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揭发批判罗瑞卿。当时在北京主持党中央常务工作的刘少奇不知道开会的内容,以为可能是军事问题,打电话问主持军委常务工作的副主席贺龙"上海开会解决什么问题?"贺龙回答说"见鬼了,你都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包括邓小平、彭真等很多中央负责人都不知开什么会。成为批判对象的罗瑞卿当时正在云南考察援越抗美前线的军事情况,突然接到去上海开会的命令,一下飞机就被软禁了。
又如,刘少奇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样位高权重的国家元首,党内第二号人物,突然成了"中国的赫鲁晓夫",被批判、囚禁、打倒以致迫害至死中共中央政治局竟然连一次开会讨论也没有。唯一的一次开会讨论刘少奇问题是1968年10月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但那不过是面对既成事实的宣判。而且就是这样的会议,也有三分之二的八届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被非法剥夺了到会的权利(中央委员97人,除去10人去世外到会40人;候补中央委员98人中,到会19人。两项合计到会59人,占中央委员总数的30%)。而到会的非中央委员(主要是造反派)却高达74人。由此可见,《决议》中关于“毛泽东同志的左倾错误的个人领导实际上取代了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对‘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期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同志负有主要责任"的结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二句话:只有毛泽东也不会有"文化大革命"呢?
第一,正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和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国内大气候,为毛泽东创造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舞台。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毛泽东以战争为例,深刻地分析了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辩证关系。他说"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来。"①
设想,如果没有中苏两党长达10年的分歧和大论战,没有随之展开的普遍而深入的全民反修防修教育,能够形成以"反修防修"为目的的亿万群众的史无前例的大运动吗?从我接触的资料看,在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问题上,党内主要领导人没有一个人提出过反对意见,包括刘少奇、邓小平、彭真、陆定一等人,他们的区别只是在于对中国的一些事和人是否修正主义的看法不同而己。
设想,如果没有苏联在北部边境陈兵百万、美国把炮火烧到中国南大门的客观严重局势,会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产生面临严重生死关头的迫切危机感吗?会使那么多的青年人热血沸腾,要"誓死保卫毛主席","为捍卫红色江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吗?
应该说,正是这种国际国内大气候形成的客观局势为毛泽东提供了广阔的政治大舞台使他得以导演出"文化大革命"这台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大活剧。尽管实践的结果证明,它不是正剧,而是历史的大悲剧。
第二,中国政治制度、体制的不健全,特别是残留的严重封建主义弊端,为毛泽东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实行个人专断提供了方便条件。正如邓小平所说"单单讲毛泽东同志本人的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①"制度是决定因素,那个的制度就是那样。那时大家把什么都归功于一个人。有些问题我们确也没有反对过,因此也应当承担一些责任。咱"我们过去的~些制度兴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③联系到一直残留到今天的"第二把手绝对的真理"的现象,在中国肃清封建主义影响任务之艰巨,是有目共睹的。
第三,历史的最终结果是合力造成。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④。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②同上书,第308…309页。
③同上书,第34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年版,第478页。
这就是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实践结果并不是他所主观预期到的。毛泽东开始发动"文化大革命"想搞二年,想通过"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天下大乱"这一点他做到了,但天下大治却不见踪影。于是只好延长预期,准备搞两年,但也不行。又提出3年设想,预期在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结束"文化大革命",但又出了林彪事件。后来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进程和时间像胡乔木说的那样,采取了成都宝光寺橙联的态度"天下事了犹未了,何不以不了了之。"这一拖就是10年。结果只有到他老人家撒手人寰,才由后人来结束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这也说明,任何伟大人物都不是万能的,任何历史的发展只能是合力的结果。
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的理由,我认为必须补充第二句话:只有毛泽东也不会有"文化大革命",这样才是比较全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