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试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贡献和历史局限
发布时间: 2009-09-11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04-03-11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毛泽东为了中华民族尽快复兴,实行了“赶超” 型的工业化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面对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苏联后面,也吸取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同时也是基于列宁对时代的判断(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因此,毛泽东加快工业化速度置于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生死存亡的最重要位置。

  建国以后,我国不仅经济落后,现代工业所占比重很低,而且重工业尤其落后,正如毛泽东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9]这种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经济落后状况,是导致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的基本原因。

  1958年,出于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优越性的过高估计,毛泽东对1956年的“反冒进”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将追求“多”、“快”实际成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实行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不只是由于技术落后,人口众多,要求增加就业,主要是为了高速度。”[10]

  1960年1月毛泽东在读到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里说道工业化速度,又说到:“现在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原来的工业越落后,速度问题也越尖锐,不但国与国之间比较起来是这样,就是一个国家内部,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比较起来也是这样。”[11]

  (三)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和应对未来战争,毛泽东将“备战”列入工业化战略。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被迫卷入战争,由此导致中美两国的直接对抗和来自西方的威胁(1840年以来这种威胁几乎没有停止过)。这种国际环境和历史教训都迫使中国必须加强国防力量,而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尽快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则是加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经济措施。

  1960年5月,毛泽东指出:“现在,美帝国主义在东方,比如在日本、台湾、南朝鲜、菲律宾、南越、泰国、巴基斯坦,建立了很多军事基地,对我们威胁很大。”[12]1961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按照我们的意见,是不要打世界大战的,但是按照帝国主义的意见,是要打世界大战的。“所以要警惕,每天说不会打,使大家睡觉,使大家认为是共产党说不会打了,一个早上忽然打起来怎么办?还不如说帝国主义要打,准备好对付帝国主义要打好一些。就是说做坏的方面准备,这么做了准备,也许可以不打。”[13]

  因此,当国民经济调整基本结束后,在1964年制订“三五”计划草案时,毛泽东即改变了60年代初期提出的农轻重秩序,提出“两个拳头”和“一个屁股”的投资政策。[14]毛泽东还说:“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15]

  1965年6月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又指出: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老百姓,不要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农轻重次序要颠倒一下,吃穿用每年略有增加就好。1965年在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信中,又提出将备战作为第一因素与农业机械化联系起来。[16]1965年以后以备战为第一考虑的著名“三线建设”,最能够反映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中的“备战”观念。

三、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创新与历史局限

  由于毛泽东努力将苏联的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非常值得今天来认真总结和吸取。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伟大贡献。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亦即工业化的速度,是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特点,也是其30年代的成功之处。建国以后,毛泽东曾经提出要学习苏联经验,将苏联的工业化速度作为中国的榜样。八大前后,在对待经济发展速度方面,基于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估计,认为生产关系问题已经解决,加上国际压力和国内人民要求,毛泽东对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产生了过于乐观的估计(当然,这也与我们的信息体系不健全有很大关系),忽视了周恩来、陈云等等提出的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和四大平衡理论,追求经济以“过高”速度增长,并引发了“大跃进”,1961年以后,毛泽东又总结了过去十几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农轻重关系、经济发展速度等问题上都有所创新。总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病,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提出了不少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思想,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从三个方面叙述有关工业化理论的探索。

  (1)针对苏联提出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提出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是以列宁和斯大林在十月革命成功后,为快速完成苏联工业化任务而提出的思想和政策,由于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上都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普遍面临着工业化的任务,因此以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理论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对此,毛泽东通过对苏联和自己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对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协调发展农、轻、重产业提出了新的思想。

  在对待农轻重关系方面,虽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至关重要,当时的产业结构也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党针对苏联过分长期强调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弊病和几年来的实践,提出了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方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7]

  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谈农业重要性时说:“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要搞好工业化,就应当这样做。”[18]同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专门论述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19]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讲到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当然,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20]毛泽东在1959底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又多次阐述了上述思想。应该说,毛泽东提出的这个工农业并举的思想,将农业现代化纳入了工业化范畴来考虑,与当时无论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相比,都是一个较大贡献。

  在对待积累与消费关系方面,根据苏联工业发展很快但几十年内人民生活提高缓慢的教训。毛泽东提出要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者兼顾。毛泽东特别提出要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21]

  1956年11月,陈云在商业部扩大部务会议上也指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22]当时任国家经委主任的薄一波在八大会议上专门就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作了发言,提出了积累与消费二者兼顾的“二三四”比例,即: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约占20%左右,国民收入中国家预算收入约占30%左右,国家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约占40%。[23]

  这里应该指出一点,即苏联的农业萎缩,主要原因并不是苏共忽视农业和对农业挖的过苦,主要是集体农庄制度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点可以从斯大林以后的几十年间苏联始终没有解决农业问题得到证明。但是当时苏联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认识这点。

  上述1956年“八大”前后党对工业化道路和理论的探索,应该说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反“反冒进”,使得党内外的政治关系变得很不正常。于是毛泽东提出的经济建设高速度和发挥“两个积极性”思想,则在政治高压和“两本帐”的压力下,演化成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大跃进”。其间产生的全民大办工业 和“以钢为纲”的思想和理论,违背了上述思想。

  1961年国民经济被迫转入调整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思想。1962年9月,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1963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文件提出我国工业发展的方针是:(1)工业和农业密切结合,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并举。二者的关系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2)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密切结合,发展重工业和发展轻工业密切结合。二者的关系是:重工业是建设的中心,但是,可用多发展一些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3)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密切结合,发展基础工业和发展尖端技术同时并举。二者的关系是:基础工业为为尖端技术创造广泛发展的条件,反之,尖端技术又为基础工业创造提高的条件。文件还指出,所谓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要有能力为农业、工业、国防、交通运输业提供成套技术装备的基础工业体系。[24]

  (2)针对中国人口多、底子薄,提出大中小企业并举、城市和乡村工业共同发展的思想。

  建国初期,针对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过剩以及城市失业问题严重的状况,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关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思想。 在以往研究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时,人们对毛泽东提出的工业与农业并举、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并举的思想关注较多,实际上,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并举、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并举的思想在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